公告版位
現年71歲, 法國著名的巫婆帽主廚Marc Veyrat宣佈退而不休, 轉為幕後, 將其在阿卑斯山上的前兩星餐廳La Maison des Bois慢慢移轉交給女兒Elise經營. Marc Veyrat自從2019年從三星便兩星之後, 今年則從米其林指南上消失.
松露的身世


瑪塔和奇奇
瑪塔在門口叫了好幾聲:「奇奇!奇奇!」許久,才有一聲低噥從小木門後頭傳出來。小公豬奇奇搖著小捲尾巴悠閒地走出來,還一路拿著鼻子四處聞四處嗅。奇奇才一歲… 不到,一身很漂亮的粉紅色皮毛和黑色斑點,住在瑪塔前進屋子的階梯下。一早就被吵醒,奇奇有點懶洋洋的,不太搭理人。瑪塔隨手丟了幾顆不知什麼東西,奇奇這才振作起精神,拿著豬鼻子一一挑來,吃了。

來看望奇奇的人不少,圍著一圈大概也有20-30人,多半是外國人。奇奇是Lot河畔一帶最有名的動物,很多人不遠千里而來,就是為了看牠露一手拿手絕活:獵松露。過去,因為黑松露難找、渾身黝黑、氣味濃烈等等的神秘特性,過去的人認為松露如惡魔般在地底下倏乎來去,會移動會隱藏,因此松露不是用“找”或是“採”的,而是“獵”的,像降魔抓鬼一樣。儘管今天我們知道松露其實就是一種地下菌菇,既不會跑也不會躲,但是它的蹤跡難覓難尋也是真的,“獵”字還是很真確地留住那層神秘感。

找松露的方法
自古,有本事獵松露只有三種生物:豬、狗和蒼蠅,但是各有利弊。其中豬嗅覺靈敏,效果最好。據說豬天性喜愛松露的味道,只要一個上午的訓練,讓牠知曉松露的氣味,下午牠就能上場打獵,而且所獵到的松露通常熟度正好,氣味濃厚。不過,豬也有牠的缺點,那就是牠和你我一樣實在太喜愛松露了,牠的豬鼻子一嗅到這種美味,鼻頭一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一大顆價值連城的松露一口吃下,而且在你面前嚼得津津有味,叫人愛恨加交加。牠是松露獵人的密友兼天敵,如何在合作的過程中不傷害彼此的感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養這位松露專家的成本也不低,因為它的有效期間只有一年,趁牠年幼(一歲大)體輕不諳世事,還可以在找到松露的那一刻,丟點其他美味誘之以利,引開注意力。等牠長大成豬之後,上百公斤的龐然體重、更靈巧迅速的身手和堅韌不移的頑固個性就很難收買商量了:牠吃掉的松露比你能搶救下來的要多很多,到時候,獵松露到底是為你還是為牠就很難說了。而且,這位松露專家天性懶散,不事勞務,樹林裡都不到一個鐘頭就累了,得休息調養,就別提以牠的身材和體重,了不起只能在家裡附近找找幾顆零星的松露塞牙縫。想去遠一點的地方,開車接送這位禁不起舟車勞頓的松露專家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把牠累壞了,就沒什麼戲唱了!

那我們那個忠實的狗朋友呢?這位朋友並非天生喜愛松露的味道,要牠像你我一樣愛上松露,需要經過一點時間和品味上的訓練。比如,經常拿摻有松露的香腸來餵牠。可是我們這位忠實的朋友嗅覺過於敏銳,又是個死腦筋,你如果餵牠吃上好的松露香腸,牠習慣了這種好滋味,幫你找來的松露自然也是一等一的,可是在牠幫你把黑金挖出來之前,你就得掏出一大筆錢出來培養牠的高尚品味。如果你想省這筆錢,給牠吃的淨是廉價的松露香腸,味道不重也不好,牠幫你弄出土的經常是個體小氣味輕淡,而且尚未成熟的松露,價值不高。這沒得商量,你的投資和回收完全成正比。還有一樁:同一位狗朋友不能又獵松露又獵野鴨野兔,只能專司一職,喜愛野味的牠會搞混任務,天性是無法改變的。

至於蒼蠅,雖然是沒有本錢的生意,但是沒效率,且可遇不可求。有種蒼蠅天生喜愛找松露來安置牠們的小寶貝,一聞到松露的味道,這蒼蠅亢奮得像是喝醉了酒,又像是嗑了藥,成群結隊地在松露土面的上方以定點或垂直方式在空中停飛,像一架架迷你直昇機一樣。你只要在樹林裡散步的時候,在樹的根部附近貼近地面觀察,如果有一群蒼蠅群聚,凌空飛舞,可能地下就埋有松露 – 過於成熟近乎腐敗的那一種。這是用蒼蠅找松露最大的問題,找到的松露可能過熟或是腐敗,而且上頭已經被蒼蠅下蛋了… 你喫是不喫?

奇奇大顯身手
有這麼一說:獵松露一定是母豬,因為松露氣味很像公豬精液,會讓母豬非常亢奮,因此賣力尋找,像個花痴。

關於這一點,奇奇的主人瑪塔笑笑說,那都是鬼扯!「奇奇就是隻小公豬,獵松露的本事厲害得很呢!你們待會就知道。」瑪塔說著,又丟了幾顆小東西給奇奇,然後彎下腰去柔聲跟奇奇說:咱們找松露去!可能是聽到松露這個字,或是瑪塔施了什麼奇妙的手法,奇奇突然變得行動積極起來,高興地往前走,一副“大家跟我來”很確定自己該往何處去的樣子。現在反倒是瑪塔被奇奇牽著走了。

奇奇帶著大家朝西邊走,瑪塔屋子旁邊就是一大片橡樹榛樹林,正是最適合黑松露生長的地方。關於松露的身世和來歷人們開始研究也不過幾十年,所知仍然非常有限。我們知道松露是一種地下菌菇,種類有很多(一說20幾種,一說40幾種),在法國只有學名Tuber Melanosporum才能以truffe(松露)為名上市。它長在橡樹榛樹等植物的根部上,埋在土深約0-25公分中,每年春季四月末到五月初開始發孢,約需7-10個月的時間來發展至成熟期,而這中間夏季的乾旱和冬季的霜凍是它的致命傷。因此,雖說在法國黑松露都以西南部的Lot河、Dordogne河、Perigord一帶最出名,但是真正決定黑松露的品質好壞的並非土地,而是它成長期間的氣候條件是否完美。同樣的年份同一產地,品質也可能有天壤之別。

瑪塔家附近的橡樹林子顯然是極佳的松露產地。奇奇拿著牠的豬鼻子四處嗅聞,瑪塔一手牽著牠,一手拿著一支小樹枝,在樹林邊低頭尋覓。奇奇很快地在幾分鐘後就開始用豬鼻耙土,興奮異常。所有旁觀的人也都跟著興奮起來,想知道奇奇是否真的找到松露了。瑪塔彎下腰去觀察,判定好像是真的,趕緊灑一把不知名的顆粒飼料給奇奇,果然,奇奇的注意力馬上被引開了。瑪塔從容地在奇奇挖掘的地方撥開土壤看是否真有松露。剛出土的松露並不容易辨識,因為外表和一顆小石頭差不多。但是瑪塔顯然經驗老道,一眼就辨出奇奇找到的第一顆松露。

在眾人譁然的讚美聲中成為英雄的奇奇一副很滿意自己的樣子,嘴裡不停地嚼著。瑪塔到底拿什麼東西犒賞奇奇呢?瑪塔說:「沒什麼,其實是狗飼料。不知為什麼,奇奇就是很喜歡喫這種狗飼料!」瑪塔一說,大家更喜歡這隻很有個性的小公豬了。在接下來的一個鐘頭裡,奇奇簡直是變魔術一般,東挖挖西找找,很快地獵到了20來顆品質不壞的松露,而且都有一顆荸薺大小,香氣也不錯。大家看得掌聲不斷,稱讚連連。但是瑪塔覺得去年法國夏季的大乾旱使得2003-2004這一季的品質很糟,「質量都不能和往年相比」。但是,無論如何,這短短的一小時內,奇奇就挖出約一公斤的好貨。後來奇奇也累了,賴在自己挖的沙坑裡不肯再動一根指頭了。明天,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了。

松露市集
松露在中古世紀被視為魔鬼的化身,所以根本少有人將它視為珍饈美味。要到16世紀開始法國人才又開始重視它的食用價值。路易十四是松露的黃金時期,直到20世紀初一次大戰前,松露產量達到顛峰,整個法國約有50多個松露市集。可是隨著產量的減少,到今天松露市集只剩下10來個。普羅望斯以Carpentras成為重鎮,西南部則以Lalbenque最具代表性。奇奇獵到的松露就是拿到Lalbenque來賣的。差不多每年十月開始才有松露市集,直到隔年二月,就是松露的產季。

Lalbenque是一個很迷你的小村,村裡就一條主要街道,松露市集其實就是在這條街道上擺一長條矮桌,當場買賣。賣家們把自家的松露裝在小藍子或是小布袋裡,先攤開展示給眾人觀看。矮桌的另一邊是買家和瞧熱鬧的人,暫時被一條紅線隔開,只能眼觀不能動手。下午14點30一到,有專人在市府門口將一支小紅旗揮下,表示交易正式開始。這時紅線拉開,買家一湧而上和賣家議價。

價格當然是隨品質而定,而過程簡直像毒品交易一樣神秘已極。買家看完貨色之後,會將他出的價格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如果賣家將小紙條收下了,就表示雙方同意。市集結束後,一起到市府前公正的磅秤秤重。松露買賣完全是現金交易,價格也完全由供需雙方決定,政府稅捐機關的手幾乎插不進來。

松露品質好壞看體型大小,看外表是否毀損,看質地的脆度,當然,最重要的是氣味是否濃郁。沙質土壤裡長出來的松露體型較規則,而石頭多的土質長出的松露形狀就很不規則。黑松露大小像一顆黑色小球,大小從蓮子、高爾夫球到大如馬鈴薯都有可能,但是大小不是決定品質的關鍵,有時在一個松露氣味濃重的地方也很難判定其香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切一小片看裡面的紋路和色澤,顏色越黑品質越好,市場價格也越高。

行家選擇松露的一角切開即可辨識其品質好壞。最高等級的松露其黑如墨,連腦紋組織都是墨黑色的,這種通常香味濃烈,價格最好。但是質地要硬且脆,如果已經有軟化的現象,那品質就差了。腦紋的色澤呈灰黑色次之,呈灰色者更次之,如果整個內部都是白色的,連腦紋組織都難以辨認,那吃起來如同嚼蠟,索然無味。所謂的夏季松露通常是這種的,有時餐廳又以“聖約翰松露”Truffe de St-Jean名之,其實已經有點賣弄術語之嫌了。這種松露價格低廉,完全不能和黑松露相比。

法國西南部2003-2004這一季的松露預計只有20頓,可能只有去年的1/2至1/3而已。既然減產,價格當然上揚,今年每公斤產地售價高達650-700歐元,而去年只有350歐元。這個價格是一般平均價,松露也有等級的優劣,據說賣給三星廚師Paul Bocuse的是一公斤1100歐元的頂級好貨。但是這只是產地價,到了巴黎這樣的大城,要再變兩倍,市價要一公斤1300-1500歐元,相當於台幣5、6萬元!

喫松露的方法
如此昂貴的食材總要和當地的特產結合才有地方風味。Lot河谷一帶以鴨肉製品出名,法國餐廳裡西南部的鴨胸肉filet de canard、燻鴨肉magret fume、鴨肝以及用扁豆燉香腸做的陶盅cassoulet很類似中菜裡的川菜,幾乎到處可見。鴨肝裡摻入黑松露是最常見的:生鴨肝填進磁缽裡送進烤箱烘烤前塞進幾片松露,在以鴨油密封,烤出來的鴨肝醬入口即化,且帶有撲鼻松露清香。

這是典型的松露處理法。松露嬌貴,氣味容易逸走,在處理上只有三種方式:生食、密封或是菜已做好最後一刻才加進去。生食松露以沙拉最簡單而討好,只要在沙拉菜上舖上薄薄兩片,就算不替沙拉本身添味,只少也增加光彩。這幾年法國更有噴霧式松露油,只要上桌前用噴霧松露油噴一下,保證上桌之際,闔桌芳香!

松露鴨肝就是密封做法之一。松露一但加熱,香氣就容易消失無形,想在烹煮加熱過程中保住元氣,只有密封一訣。知名大廚Paul Bocuse的傳世名菜朝鮮薊松露濃湯也是另一個經典:將松露放在濃湯裡上面覆以酥皮密封,上桌時由用餐者自行切破酥皮,松露隨熱氣一湧而出,撲鼻香味,徹底把握住松露的本質,不愧經典。傳統法國料理裡還有將松露切成薄片塞在雞皮和雞肉之間,施以串烤,讓雞在燒烤之際飽吸松露之氣,使肉嚐起來貴氣十足。這道烤雞因表皮下舖著黑松露像隻烏骨雞,法國人覺得像個穿黑衣的小寡婦,又有寡婦雞poulet en deuil之名。

最後一刻加入松露的做法常見在醬汁上。傳統法國醬汁都是用煎或烤過餘下的汁液加上葡萄酒、高湯調製,略為收乾後再加進奶油或鮮奶油增加濃稠度。而就在最後增添奶油的時候放進新鮮松露,使醬汁氣味為之一變。這時候這個醬汁就可以使一道簡單的烤雞腿,煎鴨胸或是簡單的小羊排燉小牛馬上變成高級菜色。

大概法國廚師對於松露這個國寶級的食材愛不釋手,總是有人對著它萌生奇想,不時有新點子。這幾年有廚師推出松露雪碧,還熱賣過一陣子。可是不知怎麼,總讓人覺得不合時宜:松露季節在秋冬,天寒地凍的,松露冰沙的滋味好得有限。等到夏天呢,松露又不是季節了。松露的味道還是在簡單的醬汁來得實在。傳統,總是有它的道理的。

(本文原載於[行遍天下]雜誌2004年8月號. 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關於分食與混食



台灣朋友要去普羅望斯玩,訂了好幾家有星星的餐廳。大概對於法國菜的高度期待,態度非常謹慎小心,行前發信來問了很多問題。從挑選、訂位、餐桌禮儀到衣著服飾,問得巨細靡遺,滴水不漏。臨行前,我又收到一封信:套餐的話可以兩個人合吃一份嗎?可以跟侍者說想要share嗎(因為想要吃多種類)?如果兩個人點兩份主菜+甜點,他會像義大利那樣幫你分成兩盤或是再給你一個空盤嗎?還是我們吃一半再自己交換?自己交換會失禮嗎?

我看得啞然失笑,覺得朋友也未免考慮得太多了:不過就是喫一頓飯嗎?!可是繼之一想,我倒覺得其中 – 除了關於餐桌禮儀的部分以外 -- 頗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朋友的問題裡其實含有一個性質接近的比較議題:分食和混食。

什麼該和什麼放一起
前一陣子我找個朋友來家裡吃飯,巴黎天氣開始進入夏天,那天有些悶熱,我打算買點義大利的antipasti來招待。Antipasti是義大利綜合冷盤的總稱,多半是些烤蔬菜,油漬章魚,番茄乾,橄欖,火腿,乾香腸,生火腿芝麻菜捲,乳酪鑲紅椒…等。量,可大可小﹔總類,可多可少,完全依人數胃口而定。

我站在數十種antipasti前面,心中盤算著哪些小菜是我個人的偏好,哪些可以討好朋友,哪些顏色漂亮拿來視覺開胃,哪些便宜又大碗最可以充場面。算定種類與數量之後,我開始一一告訴店裡的服務生時,我有些驚訝他的反應:他只是一直看著我微笑,並沒有動手裝盒的意思。說到第五種小菜時,我忍不住問他:你不動手裝盒啊?他微笑著說:我要知道你點哪一些菜,才知道怎麼裝啊。有些菜味道接近,不妨裝同一盒,有些則不行。

我一口氣點了十來樣後,他慢條斯理地拿出小盒子來,然後一樣一樣告訴我:這個可以和那個一起裝,因為都沒有汁﹔這種最好不要和那種混,因為會沾上蒜味… 我看著他很認真細心地一一盛裝,過磅,包封,記帳。然後,他把這幾個盒子一起擺在我面前告訴我:這種味道最清淡,最好先吃﹔這種裡面有番茄乾偏鹹味道重,也許放在後面吃。我聽得點頭如搗蒜。

這有一點讓我想到我們的自助餐:數十樣菜色擺在眼前像閱兵大典,每個人挑選自己喜愛的口味。儘管一般的寶麗龍餐盤有分格,卻難保兩三樣不同的菜互有沾染。當然,一般人其實也不是那麼在意,只要味道不是真的杆格不相容。

除了對味道混一起的在意程度不同外,品嚐的前後次序,我們和法國也有一些基本的差異。比如水果,在我們是飯後'去油膩,幫助消化'﹔在法國經常是當前菜開胃。又比如湯,在我們最常是飯後來一碗,在法國一定是只有前菜才會出現。這些都是習慣而已,沒有一定的好壞。不僅不同的文化有差異,有時隨時代演進習慣也會改變。我最近看一本法國的美食書,裡面有幾份上個世紀20年代的菜單,很驚訝地發現那時候鵝肝醬經常被放在主菜之後喫,而現在一律當前菜!經常去大陸的朋友應該也注意到,台灣是吃飯配菜,飯和菜是一起上桌的﹔大陸很多地方是先喫菜,最後才上來一大碗公的米飯塞爆你的肚子!

無論如何,我們確實較不在意味道相混,而這可能就是源於中國菜本來就是眾人合喫、眾味混食的習慣。這一點和西方個人式的飲食習性完全不一樣。

大團圓與個人主義
中國人吃飯講究團圓,一張大圓桌上,數道甚至十數道菜可以同時上場。人多的時候滿漢全席,人少的時候好歹也四菜一湯。一雙筷子一個瓷碗一支湯匙,就可以縱橫餐桌,橫掃鍋盤,蝦蟹魚肉,豬鴨牛羊,莫之能禦。菜色繁多時,也許不會同時一起上桌,但桌上也極少出現只有一道菜的寒酸景況。

法國人以精饌為傲,用起餐來規矩毛病、繁文縟節,一道菜換一份餐具,麻煩的菜(如海鮮冷盤)那真的是一'套'餐具:掏海螺的、割生蠔的、挖螃蟹的、夾鰲鉗的,不一而足,外加塗奶油刀,淋醋汁的小匙,那個陣帳跟外科醫師的手術台簡直沒什麼兩樣。不過,信不信由你,儘管發明這麼多複雜的輔助工具上陣,最後發現還是雙手萬能。只是法國人吃飯講究優雅斯文,法文叫bonnes manieres,哪種工具喫哪種食物,一點都亂不得。這不單單是我們說的“喫有喫相,坐有坐相”,簡直是考量你的家庭教養,身分背景來了。

中國人吃飯喜歡替人夾菜,表示歡迎關心和熱情﹔西方的個人主義,不時興替人夾菜,菜有點遠的話,整盤端過去請你自己來,想吃的量和挑選魚肉的哪個部位完全由你掌握。盤子太重端不動,你的鄰居會拿你的餐盤幫你裝。大概是我西方用餐習慣久了,現在認為替人夾菜總帶點強迫的意味,有時簡直叫人消受不起。倒是我幾個熟悉中國文化的法國朋友,很享受這種中國式的熱情。

儘管餐桌禮儀和文化各國不一,很難用東方/西方,亞洲/歐洲這樣的方式區分,但是大致可以看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用餐型態:家族團員式的共食與個人主義式的獨食。雖然十多年前台灣就出現中菜西喫,但是印象中總與人假借西式個人喫法捏造高級餐廳形象之嫌,不是真的因為擔心味道亂混的緣故。


熱鬧豐富v.s.專一純粹
或許是因為個人式的喫法的關係,而且是單道上菜,西式餐飲比較容易考量到次序上的關聯性,也就是兩道菜之間味道的協調。法式餐廳裡一般只有三四道 – 前菜、主菜、乳酪、甜點。(在義大利,傳統上有兩道前菜,其實是有點像把主菜裡的配菜另外獨立,份量加大,但是現在少有人能吃這麼大的量了)基本的調性是味道由淡至濃,先魚後肉﹔酒的話,先白後紅,最終才是甜酒和烈酒。當然,這只是常規,實際上常有例外。

因此對法國人來說,中式的混食儘管豐富熱鬧,卻可能失之對味道的深度品嘗。對我們來說,西式的單道喫法,味道可能專一純粹,卻也流於冗長單調(想想,有時一個中式宴會就有10-12道菜,而法國菜即使是最高級的餐廳也在6-7道左右而已)。差不多我們可以說中國菜的組合是一種面的平衡協調 – 同一時間裡多種菜色之間的參差對照,而西菜則是比較線的變化起伏 – 一段時間裡不同菜色前後的銜接連貫。正是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搭配哲學使得中式的習慣在介入西式用餐時經常不討好。

就像我這個朋友從普羅望斯嚐了著名的馬賽魚湯回來後,寫信來說:只喫一種味道,太單調了。我看了有點“不出山人所料”的感覺。然而或許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來談談關於分享share的問題了。

在法國餐廳裡點菜分兩種:單點與套餐。單點是客人點自己喜好的東西,菜的味道和前後次序靠是食客自己的選擇,當有味道衝突時,認真而有經驗的侍者有時會點醒客人,不過,這可遇不可求。套餐是廚師設計的,一般小館子裡的套餐多半針對主流客人的需要和喜好﹔認真一點的餐廳和廚師會從菜的味道去講究上菜的前後次序,設計得好的,味道的濃淡高低,節奏的跌盪起伏,精采所至簡直是種藝術,叫人眼界大開。也因為如此,當一個廚師的認真設計在食客的隨便和不經意下任意改變,或是喫點這個嚐點那個而干擾原本預期的效果,很容易得到沒有五味不分的譏嘲。

廚師與侍酒師的合作
如果再深入細究,就是酒 - 或更廣義地說飲料 - 與菜的搭配了,這一點上,現代的中國餐飲似乎還不很重視。然而在法國餐廳裡,甚至可以說西方餐飲中,酒與菜的搭配是一種絕對的專業,是技術也是藝術。能夠將菜味道上的豐富和層次找到相對的酒來佐配,讓酒與菜可以溝通,產生對話,這在西方美食裡一個很高的境界。頂級餐廳中,經常還是主廚和侍酒師一起合作,一起品嚐,反覆試驗才設計出一份套餐來的。

我最近在一家很注重酒菜搭配的法國小館子喫了一頓很精采的法國餐。第一道主菜煎鱈魚排佐香料醬汁和馬鈴薯泥,捨白酒不用,而搭配2002年覆盆子櫻桃等的果香和酸味都仍非常明顯的布根地紅酒來彰顯醬汁裡輕微的肉桂荳蔻香料。

第二道烤鵪鶉胸肉。肉味濃厚以微甜的焦糖手法做的烤鶉胸肉則用100%syrah品種釀製的摩洛哥玫瑰紅酒來襯托。這款以薄荷胡椒味等香料為主的玫瑰紅,雖然色澤是玫瑰,卻是以泡皮“出血” saigne方法釀製的,口感更接近白酒,也使得這個組合兼收粗獷與優雅。後來的乳酪是帶有輕微的鹹味和阿莫尼亞氣味的St-Nectaire、無花果麵包佐黑櫻桃果醬,搭配的則是2000年波爾多產地煤炭味相當明顯的Cote de Bourg。黑櫻桃果醬和麵包裡的無花果使得原本鹹重的St-Nectaire乳酪有了一種新的平衡口感,鹹甜互現中夾帶熟成的乳香,還不時散發少許細緻的榛果胡桃等乾果味道,變化無端。

我和一個法國朋友同時點這份套餐,一路喫將下來,驚喜連連,每一道菜都是服務生刻意隱藏酒款下品嚐的。無疑地,每個組合都是精心設計過的。其中有大膽的魚排佐紅酒,也有紅肉對白酒,如果你口服心不服,這裡的侍酒師很樂意將每個組合的原因解釋給你聽。這在巴黎不過是一家普通的沒有星星的小餐廳,菜雖好也只是四平八穩的好,酒更不是名震四海的超級酒莊,可是這餐飯卻讓我有了一次相當難忘的美食記憶。有一次不小心翻到美國知名酒雜誌Wine spectator,赫然發現這家小館子被列為2003年巴黎最好的葡萄酒餐廳之一。

發現真正的味道
其實,混食或分食無關菜餚的精緻與否,而關於品味。在我的觀察裡,懂得品嘗美食的都是一些懂得細辨最單純味道的人:一塊生魚片,一片麵包,甚至只是一口礦泉水。經常在台灣的婚慶喜宴上可以看到許多人一下麻辣,一下酸甜,偶而來口芭樂汁,然後再來碗味噌湯,我總懷疑,他們到底“嚐”到味道了沒有?還是這些菜根本沒有值得細究的“味道”?

乍看下,喫與嚐似乎是一件同樣動作,其實不然,'喫'不過是咀嚼吞嚥,而'嚐'則有思索追究之意。思索與追究才有精緻的可能,所謂品嚐美食,我以為不過就是去發現真正的味道罷了。

(本文原載於博覽家雜誌2004年八月號. 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什麼都開胃L’apetit ouvre tout!



你一定聽過吃飯這件事對法國人來說有多重要。

法國人赴晚餐之約有晚到15分鐘的不成文社會規矩,有個名字叫“禮貌間距”,意思是你不是那麼猴急地想去叨擾人家一頓 – 當然,這一點不在餐廳預約中,你晚到15分鐘後餐廳馬上就把你幾星期前辛苦訂到的位子讓給兩個臨時起義的觀光客幸運兒。

不論是在餐廳用餐還是朋友宴客,優雅的法國人絕對不是一屁股坐下來就據案大嚼,喫得津津有味,齒頰生香起來。急躁,在法國餐桌藝術禮節中是絕對要不得的。吃飯享受,要訣在一個心情,而心情,則需要時間來培養。不論你今天赴宴之前是被上司刮了一頓,和孩子嘔了氣,車子半途拋錨,老婆聒噪,股票跌停還是情書被退回,立刻上桌吃飯是最不可取的。這時候你肚子的空城計唱得震天價響,都該記得:你的身體和心情都沒準備就緒,現在委實是最不適宜享受美食的。

於是法國人弄出一個開胃時間,專為舒緩情緒,安撫脾胃,讓你的感官狀況慢慢調整入一種最佳的精神狀態 – 像一朵等待春天全心待開的花 – 而設立的。

這種獨特的開胃文化聽說是從路易十四那個吃飯和打仗一樣厲害的國王從凡爾賽宮的宴聽裡開始風行起來的。

廣義來說,什麼喫食都可以拿來開胃。窮學生開胃大概就是洋芋片、花生和乖乖一類的便宜零嘴。一般人家請客,少不了橄欖、乾果、櫻桃蕃茄或是切成小塊味道較淡的乳酪。豪華版的開胃典禮最常見的是藝廊開幕雞尾酒會,這時候主人的手筆氣勢品味水準都不可隨便,因為來客都在這裡要下這個晚宴的第一個評價:各式小點是否製作精美(手工要精細,顏色要美麗)、新鮮可口(絕不可放久放變得乾硬)、款式多變(最好讓人換著喫,一小時之內不嫌單調煩膩),而且,絕對不能和待會正餐中會嚐到的佳餚重複,以免壞了正餐上桌時的興致與驚喜。

餐廳更是當然不能免去這道法國餐飲藝術中雖微不足道卻至關重大的心靈程序:一進餐廳,剛落座,領班一定要請問你是否來杯開胃酒(又名餐前酒aperitif,法國人簡稱為apero)。講究細節的餐廳多半等客人入座才上開胃小點,以確保新鮮 ﹔馬虎一點的餐廳,可能早就擺在桌上靜候大駕 – 後者的小點有乾硬的可能,除非領班算準了你的訂位時間,而你又準時赴約的話。在餐廳裡,這段開胃時間是絕對必要的,它讓你在詳閱冗長的菜單酒單和腸胃商量菜色的同時有點美味的小東西安撫嘴巴的焦躁不安。

開胃小點以味輕、質薄、體短、量小為佳。重點是:一定要讓客人享受得恰到好處:喫得興起,喝得起勁之際,但是謹守“開胃”的角色,千萬不能踰矩越位,配角變主角。開胃小點和開胃酒的變化,這就很考驗主人和餐廳的配菜功力了。

比如,薄薄的一片烤麵包上一層薄薄的鵝肝,鵝肝上一小塊無花果醬(試著來一杯貴腐索甸甜酒Sauterne或是亞爾薩斯的遲摘甜酒)﹔切小方塊的香瓜上果上一層薄薄的生火腿(考慮來杯果香馥郁的Muscat或是Rasteau)﹔蕃茄冷湯幕斯加烤火腿脆片小杯(啊,來杯冰涼的粉紅香檳好了);核桃杏仁花生(來杯簡單清爽的乾白酒就好了)。如果沒把握又沒存糧應付,開一支年份香檳吧,就算沒有任何開胃小點心,也絕對沒人敢說你的晚宴寒酸,宴客怠慢。

不過香檳到底算是高級開胃,一般餐廳裡,最常見的是Kir – 沒個性的白酒添加覆盆子、藍莓、水蜜桃等口味的水果濃汁 – 喝起來酸甜爽口,很難拒絕。如果你是泡妞擺闊,就點奢侈版的Kir royal,這時候調的就不是白酒而是香檳了,因為加了水果濃汁的關係,色澤柔美雅致,氣氛再添三分浪漫,簡直滋陰贊陽,比燭光效應更勝一籌。

當然,法國各地也有屬於自己地方特色的開胃酒。諾曼地人喜愛蘋果做的西打cidre、缽魔Pommeau和卡爾瓦多思Calvados;馬賽人非pastis茴香酒不喝 ﹔奧萬尼人鍾愛他們自己的藥草酒Suze;科西嘉人獨愛家鄉的橘子酒vin d’orange;大西洋岸的居民非常擁護pinot des charentes葡萄甜酒;勃根地人有氣泡酒cremant;香檳人,就是香檳酒從開胃直喝到甜點。至於自命國際都會大城的巴黎人想表現自己國際化的會點非法國產品的Campari、西班牙Capa或是葡萄牙的波特酒,可是到比不如自家的香檳來得有面子。

開胃其實是個藉口,法國人很清楚,胃口一開,心門也跟著打開,精神脾氣也就振作舒緩了,沒什麼不好談,沒什麼不能談:生意、婚姻、愛情、政治、人生的困境,哲學的玄思到世界的戰爭苦難,歷史宗教的荒謬輪迴... 開胃酒菜不但開胃也開心,還可以讓每個人都變成哲學家!

但是,無論如何,開胃總是用餐的準備時段,要有節制。通常就是一杯,兩杯酒有點難看,喝上三杯的話,多半是酒鬼,是來純喝酒不是喫飯的。還有,開胃酒一定要喝完才會開始上前菜。

法國人深懂喫的美學,最好的滋味就是開胃。

(本文原載於Bonjour Club網站2004年6月. 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談無國界


一般人上館子的理由很多。婚喪喜慶,朋友聚會,家族團圓,洽商公務,談情說愛,或單單只是寡人一隻懶得做菜。甚至連藉口都不必,老子有錢想出去揮霍一頓,誰也管不著!挑餐廳的方式也有成千上百的理由。停車方便,地點適中,氣氛浪漫,價美物廉…等等諸多考量。如果你上餐館的考慮也是從以上因素下手的話,你大概不算是真正的老饕。根據我的觀察,真正的老饕上館子挑館子只有兩種考量:一為廚師(或餐廳)手藝,一為食材難得,其餘的,都是支流末節。這是老饕之為老饕的理由。

而不論你是否老饕,總會喜新厭舊。穿衣,購物,看電視,乃至打野食搞情婦等等人性劣習都是,而口腹之慾尤其如此禁不起枯燥單調的折磨。日本生魚片喫膩了,改韓國泡菜火鍋;義大利披薩啃多了,也想弄個漢堡燒賣換換口味;肋眼牛排多嚼兩塊就想喝起清粥小菜來了。所以有buffet的產生,然而奇怪的是,當一檯子20-30道東西兼併法式和風的菜色擺在眼前的時候,胃口又沒了。多數人閑閑地揀起兩三樣東西,又懶懶地回座位,什麼都喫不下。

所以現在喫餐廳也像時尚精品,講究品牌流行了。一種是貴的。就是五星級飯店,就是魚翅燕窩鮑魚,或是一桌幾萬元的豪宴巨燴。還有就是把法國米其林星級餐廳廚師請來露一手,大家趕著在特定時間地點去美酒美食享受一頓。赴宴前的幾個星期菜單酒單都寫在報紙上給你看了,特權優先嚐到的媒體記者巨細靡遺地把這一餐喫到的每個東西描述得教人簡直身歷其境,口味的酸甜轉折、材料的昂貴稀有、廚師的祖傳秘方到這份套餐的優缺點,配酒的高明與否,都用很權威專家地口吻一一道出,怕你不懂得重金請來的主廚手藝精華妙在哪裡。讓你期待的這一餐到最後完全只是一種口味複習,驚奇盡失。

另一種是正在流行的。日本菜、韓國風、吃到飽、脆餅披薩、法式料理… 也跟服飾一樣,流行餐飲不一定貴,地攤貨、廉價成衣商場僅有模仿各大國際名牌精品的款式供金字塔底層的消費大眾與時尚流行做國際接軌,做實踐全球化理念的時代尖兵。台灣餐飲三年五年就要換風吹是眾所皆知的。葡式蛋塔、芒果冰砂、蕃茄汁的茄紅素,都是殷鑑不遠。所謂流行就是抓住這種心態,告訴你現在喫什麼最不落伍最cool!

據說現在美食界流行無國界料理(看得懂英文的請用fusion一字以挾洋自重,彰顯身分)。它結合昂貴與流行,深具國際視野與都會品味的精英特質,不但價格不菲,可以讓你喫得高尚流行,而且變化無窮,絕無煩膩之虞。不過我至今還沒聽說哪個饕客喫無國界料理喫上癮的。而最最為人激賞的一點是,無國界料理絕對符合你的瘦身健康理念:少脂、少油、少糖、少鹽。

我不知道“無國界”一詞是誰譯的,譯得實在高明,這三個字和“國際化”、“全球化”一樣魔力無窮,讓人聽了渾身顫抖,情緒激昂,立刻置身歐美頂尖餐廳飯店中,瞬間與世界流行趨勢合拍接軌!

法式、和風、北非、南加州、中國、南洋、地中海、中南美… 無國界料理是充滿奇思幻想的,它意味著隨意揮灑的組合,天馬行空的創意,無窮無盡的滋味。無國界料理裡最奧妙難測的就是,即使你看了菜單知道所有的材料做法,你還是不知道你將喫到什麼。不僅如此,即便菜已經端到眼前,看到的和即將喫到絕對有一段你想像力無法超越距離的。

簡而言之,所謂無國界料理就是:各國做法皆可為我食譜,全球食材無不為我所用。這種風起雲湧的時代料理風潮從加州掃到東京,從香港吹到雪梨,從溫哥華淹沒到巴黎倫敦,甚至普羅望斯或扥斯卡尼荒闢鄉間的一家高級餐館裡可能就有個廚師已經將世界各地的材料招喚齊備,一腦子的玄思妙想打算大顯身手,變出一道道充滿奇滋異味的無國界料理等著伺候你。

表演無國界料理還得看你的國界在哪裡呢!廚師賣弄本事,當然要離本國特色越遠越好,越有異國情調越佳。在巴黎,無國界料理當然是混入日本、中國、南洋或是南美的特色,如果單單只是義大利、法國或是西班牙幾個近似的國家交流互混,充其量給個‘泛地中海’的名字。在台灣,無國界就不太可能是中、日、韓、泰一類南洋亞洲風,要是中東、加州、南歐、北非之類,沒幾個人真正了解的菜系文化的才好稱無國界。

無國界料理首先考驗你是否有滿腹詩書,精通各國正宗料理的專業語彙。如果你不懂法文的聖約翰松露truffe de St-Jean指的是次級的夏季松露,難保不被當凱子冤大頭。不懂‘東方式’是廚師揮灑阿拉伯香料的手段的話,萬一閣下體質嬌弱對劣質蕃紅花過敏呢?如果不知道魚子醬caviar的定義只有在歐洲才是嚴謹地指最高級的鱘魚卵,在北美地區可能只是其它不相干的廉價魚卵的話,那你也可能被譏為沒品味的暴發戶。小荳蔻和荳蔻味道的差別?couscous是香草還是穀類?大黃是蔬菜還是甜點的材料?

無國界料理菜單多半是天書,讓你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土得掉渣。無國界料理檢測你的世界文化宏觀和美食知識的深度。當然,你也可能發現,所謂的印度風其實只是摻了一撮咖哩粉,而扥斯卡尼菜不過是用橄欖油來作罷了。

無國界料理喫的不是期待,是意外,而且高潮迭起。甜點可能是鹹的;義大利餃子包葡萄柚;壽司裡捲著生鵝肝;普羅望斯豬血腸佐黑巧克力醬;胡椒拿來做冰淇淋。換句話說,是讓廚師展創意露才華,也是讓你來長見識開眼界的。但是,無國界最叫人害怕的也在這裡,怕廚師的靈感不擇地皆可出,卻不知止於所當止。

無國界尤其講究美感,花草枯木、苔蘚地衣皆可入菜。毛玻璃上一隻光溜溜的剝皮桃子,小玻璃杯裡有兩朵海棠花。色彩要鮮豔可人,風格當然也是無國界的。極簡、禪風、後現代。盤子可方可圓,最好是不規則狀,才有現代感,才有design的驚嘆和莫測高深。

出國旅行時,一般人多半打聽會打聽,本地菜的特色是什麼?哪裡可以喫到道地的傳統菜?幾乎沒有人會問哪裡喫得到無國界料理的:既然無國界,哪裡都喫得到,何必巴巴地跑到這裡!因此無國界料理通常是當地追求時髦口味,不干流行寂寞的階級新貴在捧場。

無國界料理經常讓人想起畢卡索。少年時代的畢卡索做畫嚴謹細膩,畫過古典作品,技巧一流。到了後期他對自己創作的要求越簡單樸質越好,最好是:像小孩的畫。

無國界料理正有點像小孩的畫:可能是創意盎然,也可能是幼稚塗鴉;可能是抽象畫,隨人體會詮釋;可能是印象畫,端看心領神會。然而,真正的畢卡索或馬蒂斯,少之又少。

後記:最近無國界料理不知哪裡得罪了站長, 站長連寫了兩篇都沒好話的文章. 這一篇在雜誌刊出之後, 知名美食作家葉怡蘭小姐曾跟站長提出她不同的觀點. 站長覺得怡蘭姐的觀點非常有趣也更有國際觀, 本來該請她出來指點一下的.
然而怡蘭姐為知名作家, 請她發言, 怕有禿子借光的嫌疑, 不好勉強.

(本文原載於克緹雜誌. 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省創意進城來 --
Le Relais de Plaza-Athenee d’Alain Ducasse


源起

2003年8月10日紐約時報的知名食評發表了一篇談論當今歐美美食創意潮流時,毫不客氣地質疑:法國菜的創意不再睥睨天下、一支獨秀了,西班牙的後起之秀 - 他特別點名當紅的Ferran Andria - 早已經取代法國,成為現下引領歐洲創意菜的美食大國。他甚至拿法國名廚Marc Veyrat來做背書,說是他親口告訴他的。

此話一出,獲得一些其他美食評論的迴響和爭論,包括自尊心很強的法國媒體都開始討論這個兼顧面子和肚子的問題。創意法國菜的精神領袖Pierre Gagnaire就立刻反駁道:法國菜的嚴謹是無可比擬的。法國菜具現代感,充滿活力且對全世界的開放。它不但保存傳統精神而且保有其主體性、創意性和永續不斷。

他這一番話使得紐約時報的批評更受到注意,光是去年,法國有好幾份雜誌就曾出過討論這個議題的專輯,標題都直指:法國菜真的開始沒落了嗎?年輕一代的廚師真的沒有新意不求長進了嗎?就在這個論爭的暴風時刻,國際上最具知名度的法國大廚亞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站出來說話了:如果你們認為法國菜的創意已經死了,那就錯了!那是外省鄉下年輕一代的廚師沒有機會受到國際媒體的青睬。他要弄出一個計劃,證明給大家看,法國廚藝創作的活力依舊勃然充沛。

去年10月中他宣佈一項外省新秀進城來的計劃,理念就是邀請當今法國最有創意的年輕廚師到他巴黎的餐廳Le Relais來客座表演兩週。這一系列的創意廚師秀名叫’Fou de France’或 ‘ Food de France ‘,兩者發音很接近,前者意為‘愛上法國’﹔後者以英文發音意指‘法國料理’,兩意相連,正好把這個計劃的涵義表現無遺。由於地點選在Hotel Plaza-Athenee,是巴黎最尊貴的餐廳之一,又是當代美食帝王亞倫杜卡斯欽點,有資格受邀的廚師莫不視為極大的榮耀。在巴黎這個國際美食大舞台上登場表演,有來自全世界最挑剔的食客和鑑賞家,個個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賣力演出。從去年十月到四月,已經有12個客座廚師在這裡展現他們個人的創作,這份創意菜單就在Relais Plaza餐廳保留15天,提供給所有想品嚐的客人。每份套餐都像一場精采的藝展,持續15天的創意,接受巴黎人以及來自全世界的饕客品賞和鑑試。

除此之外,廚師所用的當地特產也一併現身,讓認真種植或培養某些地方食材的養殖者能夠一起出來展現自己對食材的理念和對土地的感情。

某個角度看,這似乎是一場秀。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一場地方食材和地方廚師手藝的一場美味戀曲,每一道菜都在告訴你,它們是如何從相識、愛戀,終於相互結合的。今年四月五日我嚐到的是曾被Gault Millau指南評為明日之星的Cyril Boulet。

名店大道上的頂級旅館
Hotel Plaza-Athene位在巴黎第八區的蒙恬大道上,蒙恬大道是世界知名的精品名店大街,而Hotel Plaza-Athenee則是巴黎少數幾家有資格接待元首級貴賓的頂級旅館之一,不過這裡更常出現的是影星名模,旅館斜對面就是已故歌星鄧麗君的故居。

Plaza-Athene一共有兩間高級餐廳,一間是舉世聞名的大廚亞倫杜卡斯的三星餐廳,一間是價格較平易近人的 Relais Plaza,就是Fou de France年輕創意廚師系列活動所在。事實上,這兩家餐廳都是由亞倫杜卡斯監督指導的,Le Relais餐廳在這個活動期間仍保有自己的菜單和廚房團隊,年輕創意廚師設計出來的套餐則是在原本的菜單之外。

四月上半被請來發揮創意的是布根地區Chalon-sur-Saone的年輕廚師Cyril Boulet。雖然他在布根地的小餐廳L’Air du Temps才開幕11個月,但是他完整而豐富的資歷在獨立單飛之前就已經受到法國美食界的注意了。1973年出生的他職業履歷完整而出色,他先後在侏儸山區的兩星廚師Jean-Paul Jeunet 、布根地三星廚師Marc Meneau、世紀大廚Joel Robuchon、里昂地區三星廚師 Michel Troisgros等當今法國廚藝宗師手下學習。此外,他還曾在普羅望斯待過十多年。這個遍歷法國重要美食產地的背景在他的創作裡表現得格外清楚。

一點普羅望斯、一點布根地加上一點潮流感的香料
儘管有這麼多的經歷和大師指導過,但是Cyril Boulet的風格卻是清晰透徹的,差不多每一種味道、每一種食材都在透露它們出身的土地,一如這些食材透露廚師的背景身分一樣。

那天的前菜是綠橄欖冷湯--香料新鮮羊乳酪。綠橄欖的微澀甘甜非常醒脾,比一般濃湯稠度更高些,這一季剛醃漬完成的綠橄欖散發出的清新的青蘋果香、杏仁香和淡青草味都相當突顯,宏偉悠長,只有在沾到以香料和蕃茄做成的汁油時,橄欖的味道忽然豐富起來,地中海的清雅橄欖瞬間變裝成中東式的濃厚橄欖味道。鮮羊乳酪裡藏著微淡的蒜末,不似法國菜裡慣有的優雅,而像是受到韃靼族影響的東歐菜裡常有的大氣粗獷。然而Cyril Boulet在調味上極端的小心謹慎,幾乎讓人懷疑他忘了加鹽,使得這道菜味道雖然富郁濃重,卻仍有前菜該有的清淡。

這是魔術方塊式的味道堆砌,每一塊味道都方正有格、不碎不雜,和其他味道也僅僅只是輕微的接觸粘合,沒有過多不必要的互相滲透交融,次序,位置,角色,無一錯亂。

對於這道前菜,他自己的解釋是:「我將自己定位為詮釋味道的廚師:橄欖是我待過的普羅望斯,羊乳酪是我現在定居的勃根地,蕃茄和香料則是希望帶上一點現今的潮流和現代感。」食材、味道都有所本,而技巧完全應用在組合和銜接上,且盡量避免干涉食材本身的味道,使得Cyril Boulet的風格清澈中見嚴謹,創意裡有自律。

可是Cyril Boulet並不喜歡過於嚴肅的菜色,他說:「在過去的學習過程裡,我被訓練成即使是面對一隻小鰲蝦都有其錙銖計較的擺盤和象徵意義。但是當我獨立自主後,我更希望回到廚藝最根本的基調上:將傳統經典的做法食譜,放在一種更輕鬆自在的氣氛下重新思考對待。」

遇見愛情時的改變
對傳統的重新思考也許正是Cyril Boulet創意的出發點。我們的第一道主菜’漬洋蔥鑲蝸牛-羊肚菇,野菇慕斯醬汁,生火腿脆片’就很能解釋他的理念。他將一顆中型洋蔥漬熟後,將心挖空,填入碎洋蔥、蝸牛、羊肚菇、洋香芹等切碎香草做成的餡。然後用春末的野菇和鮮奶打成味道清淡的慕斯醬汁來佐配。上桌時我們見到一顆完整漂亮的洋蔥,上面一片烤得酥脆的生火腿片,下面則有白色的野菇醬汁,蝸牛和羊肚菇隱藏其中,一股香濃的野菇香氣撲鼻而來。本來以為是一道味道濃重的菜,一嚐之下才了解,又是一道味道極其輕盈的菜。

新鮮羊肚菇的脆爽和蝸牛的口感幾乎無軒二致,味道上也頗為合拍,乍喫之下,覺得味道過於清淡。切開洋蔥,裡面的填餡破皮而出,和洋蔥一起食用,是另一番滋味,然而幾乎所有在座的人都覺得味道太淡,紛紛尋找桌上的鹽罐打算自己調味,直到有人把火腿脆片打碎一起喫,方才驚然醒悟:原來那一片看似裝飾用的生火腿片帶來鹹味,也帶來酥脆和焦香。再也沒有人覺得這道菜不夠鹹,反而是開始計算如何分配這片火腿脆片和其他東西之間的搭配比例。至此,我們終於明白這道菜的完整性何在。

傳統法式蝸牛的做法味道很重,奶油、蒜頭加香芹菜,焗烤的味道又重又油又膩,但是Cyril Boulet認為品質上乘的蝸牛在清淡的條件下更能被喫出本來的味道。做法上馭繁於簡,味道上則由重返淡,他不認為這是對傳統口味的顛覆,而是在人生的際遇上有另一種體悟時的反應:「蝸牛是我現在定居的布根地區的特產,也是我遇見我太太的所在,你知道的,當你遇見愛情的時候,對於食物、味道和人生就會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了!」「那...那片神來之筆的火腿脆片呢?」「那是因為我出生在侏儸山區,那裡盛產生火腿啊!」又是一個透露他出身的證明。

做菜,就是一個不斷品嚐的過程
第三道水煮鱈魚千層佐蕃紅花-紅羅蔔淡汁,朝鮮薊慕斯未上桌前,就引起一陣討論。通常味道較淡的海鮮應該放在味道較重的蝸牛野菇之前,以免味蕾被味道較重的菜刺激得疲乏了,嚐不出海鮮的清甜。剛才蝸牛生火腿片因為味道沒有預期的厚重,反而讓人頗為期待這道鱈魚。結果鱈魚一上桌讓所有的來客又出現同樣的反應:味道太淡,只見餐桌上又是一陣尋找鹽罐的騷動。一位法國記者甚至問主廚:為什麼醬汁不用傳統做法以奶油來調製增加稠度,而是用較清淡的cream?

Cyril Boulet說現代人的口味越來越淡,都會人為了健康,又比鄉村人對味道的要求更低鹽低脂。「但是當你追求低鹽清淡的同時,不能犧牲味道,因此食材本身的品質就更重要了。只有品質夠好的食材才禁得起最簡約清淡的做法,對於火後的控制也就更重要」。

這道水煮鱈魚看似簡單卻是頗費時費功,鱈魚是以70度的低溫煮法,摻以蕃紅花煮約20分鐘才得到這個柔軟的口感和蕃紅花直滲入裡的香味。魚肉似熟未熟,朝鮮薊做成泥,喫起來略似芋泥而多一股其特有的清香,細緻與蕃紅花倒是不謀而合,完全是純淨細雅一派路線。我沒有另外加鹽來增強味道,純粹品嚐它的細緻。我能理解,這樣的味道確實不能滿足老一代法國人的味覺。

對於這個鹹淡的爭議,他覺得:「到巴黎來之前,就有人提醒我,巴黎人的口味不比布根地,很清淡,很怕鹹。我今天做的菜比我在布根地的餐廳要淡得多了。沒想到,竟被認為不夠鹹!」可是這個批評並未影響Cyril Boulet對自己的手藝的自信,他說,味覺到底是很主觀的,但是站在一個做菜的廚師的角度來說,做菜其實就是品嚐,做菜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品嚐的過程。「廚師不是根據食譜上哪個步驟來決定菜是否已經完成,而是根據他自己的味覺和判斷,廚師對味道的敏感值決定他的功力。」

面對米其林
根據我的了解,Fou de France這一系列活動請來的都是有米其林一星實力的年輕廚師,但是Cyril Boulet卻不是追星一族:「去年有個米其林密探來我的餐廳用餐。餐後,他出示身分,並且告訴我,如果我的餐廳做哪些改進 – 採用更高級的餐具、酒杯等 – 他可以讓我拿到一顆星,可是我告訴他,我可不是為米其林做菜的,客人的滿足對我而言更重要。」雖然那個米其林密探很驚訝他這番話,他們兩個後來卻變成朋友,經常一起去釣魚。後來,這個密探告訴他,明年他的餐廳L’Air du Temps雖然不能拿到一星,卻可以拿到一個象徵物超所值的米其林小人頭像。

「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廚師不是那麼願意被米其林那一套牽著鼻子走了。整個法國大約只有10%的人有那樣的教育程度和消費能力去欣賞米其林星級餐廳。我想為其他90%的客人服務,那樣得到的樂趣更大!」Cyril Boulet很認真地說。

我們的套餐結束在一道尋常但是好喫的脆餅軟餡巧克力佐苦味香料橙橘果醬甜點。

我以為這不是一餐完美的法國菜,卻是一餐隱藏廚師個性、理念和出身的現代法國菜,無論是材料、做法、技術、味道的組合,廚師都不是一個操作食譜的煮菜機器而已,而是主導每一個元素,而成為一個藝術實踐的作者。法國電影的作者論也在廚藝界裡出現了。

為了這篇文章,我上網查了一下他的餐廳資料:套餐20-25歐元,中午商業午餐只要15歐元。這樣的價位卻能有這樣的品質真讓人若有所思。我想起在訪談裡,他曾說三星廚師Lameloise經常去他那裡吃飯,一星期兩次。

一個廚藝出眾的年輕廚師不追求金錢,只求樂在其中,所謂的幸福,大概就是如此吧。

餐廳資料
-- Restaurant Relais Plaza
地址:21, avenue Montaigne 75008 Paris
訂位電話:01.53.67.64.00
四道菜的套餐(不含酒水)70歐元。
n -- L’Air du Temps
n 地址:7, rue Strasbourg 71000 Chalon-sur-Saone
n 訂位電話:03.85.93.39.01
n 套餐20-25歐元;中午商業午餐15歐元。

(本文原載於[美食天下]2004年6月號. 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所謂fusion




料理的國界
朋友到巴黎來,中午剛在一家高級餐廳喫完飯,出了餐廳打電話來說:這廚師用了好多中國的東西,中國的味道。沒想到法國菜也可以這樣做!他很驚嘆地下了這句結論。

我沒喫到這個廚師2004年春季的菜,但是我了解朋友的意思。這個巴黎廚師 – Pierre Gagnaire有當今世上最有創意的大廚之稱,過去,我兩度品嚐他的作品,帶著崇敬的心情去,然後,帶著更崇敬的心情離開。還有更多的驚嘆,沉思,以及難以言喻的佩服。那是與藝術相遇才有的心靈激盪。

他的創作始終是西方廚藝界裡一個重要的話題。在我嚐過的菜色裡,他經常運用亞洲的醬油魚露,東方的刀工(日本生魚)、技術(中式的烤鴨、福州魚丸),還有南美非洲各種罕見的香草香料,當然也有法國的食材和做法。真只有’天馬行空’可以形容他創作出來的屬於他個人的味道。

這幾年所謂無國界料理非常流行。有一次一個記者去採訪Pierre Gagnaire,說他的創作是無國界料理時,他慍而不怒地回答:我做的是道地的法國菜!他只差沒有明白指出對方沒喫懂他的菜。以這幾年在歐洲喫餐廳的經驗來看,我完全同意他的菜是道道地地的法國菜。

用生魚烤鴨的方式,用醬油魚露哇沙米等材料做菜,甜點裡嚐到的是南洋風的西米露,這種不分國籍文化的創作理念難道不就是當下流行的無國界料理嗎?為何一個廚師這麼急於撇清這個被許多人視為現代、時髦的領導標籤呢?

或許我們應該先問:什麼是無國界料理?其內涵又是什麼?它的時空背景又是什麼?

在我們品嚐無國界風味之前,先來看看料理的’國界’在哪裡吧。

梳理歷史的國界
‘無國界’這樣的字眼在今日強調國際化,全球化的主流思潮下,顯得叫人無比興奮。‘無國界’似乎意味著無禁忌的做法,沒有邊際的想像,無窮無盡的組合,顛覆傳統、挑戰墨規,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創作狀態。

如果我們稍稍梳理一下,以歐洲 - 尤其是廚藝大國法國 – 的角度來看,就可以理解無國界並非石頭裡冒出的孫悟空,它仍有其可被定位的時空背景。

簡略來說,二次大戰之後歐洲致力重新建立經濟、社會的繁榮。60年代歐洲社會進入繁榮的起飛階段,制度、技術都已進入軌道,交通的改進使得廚師不再只有傳統的本地訓練,更有機會乘坐各種過去從沒有的交通工具,便利地去其他國家旅行,體驗異國文化,全世界的廚師彼此有更多更頻繁的交流,材料和技術像天空的飛機一樣穿梭如織。同時,食物保存技術的進步,也讓更多的食材、想法在各地激盪,即使是一個身體未曾離開疆土去旅行的法國或美國廚師都可能在精神上現實裡接觸到異國的食材:摸到來自鎮江的老醋、突尼西亞的蕃紅花,或是在一本食譜裡讀到日本生魚片壽司的做法。

歐洲從大戰的飢餓,發展到戰後的飽食,終而開始思考喫得好,進而吃得健康。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間接促成法國在70年代提出新廚藝nouvelle cuisine的理念。表面上,新廚藝在強調少油少汁,喫得更清淡但是品質更好,但是背後隱藏的,其實是帶著自己文化背景的廚師遭遇其它料理文化的衝擊後的反省思考:現代人口味的改變,新型消費的養成,飲食文化的轉換,尤其在傳統料理的演進和異國理念的顛覆下,個人風格的創作慾望尋找發揮的空間。一種和世界相遇之後希望藉由自己的文化身分、傳統料理和更現代的思考等結合,來確立自己的創作在本國、在世界料理中的定位。

傳統的勃根地蝸牛用奶油、蒜頭和洋香芹焗烤,如果添一點四川的花椒和香料味重的syrah葡萄品種的紅酒醃漬後一起燉煮,可不可行呢?日本生魚片是切成片食用的,如果用法國韃靼生牛肉醬的做法手工將生魚切成粗塊狀,添以橄欖油、胡椒、蛋黃、碎洋蔥、一點芥末、一點羅勒和兩滴義大利酒醋,會不會有另一種滋味呢?傳統法國菜裡用奶油來調製味道濃厚卻過多油脂的醬汁可不可能只用鮮奶油做出質感,然後打成泡沫,喫起來更輕盈爽口身體更沒有負擔呢?蘋果倒塔可不可以用芒果代替?代替時該如何讓糖煮進去比蘋果更難入味的芒果?

80年代的法國廚師從只有兩三種品種蕃茄的做法,面臨到有數十種選擇的自由和誘人的嘗試;從只想到用普羅望斯香草來做菜到忽然手邊有日本紫蘇、四川花椒、馬達加斯加的荔枝芒果的情境。在這個同時,法國本身也致力從自己的土地裡去尋找過去被忽視或是消失的東西,甚至,面對世界各種材料的衝擊,回過頭來檢視思索平時熟悉的食材可不可以種植培養得更好?有沒有一種制度和標準讓食物更健康、更好、也更不會破壞自然生態?

這種全天下食材、全世界做法莫不可為我所用的精神,至少在法國,站在新廚藝浪潮的鋒頭上,再往前邁進一步。法國廚師在努力製作少油、少鹽、少糖、少量的菜色的同時,凝視傳統、企圖演變。每天法國數萬個廚師在演練那些流傳十年百年的地方菜、家常菜的食譜的同時,也有幾個天生反骨的叛逆廚子在思索檢查如何改變、改進、添加、縮減這些食譜的材料做法,研究材料再處理時遭遇的物理特性。舉個明顯的例子:今日法國餐廳裡的生煎鵝肝是最近二十年的產物,從前的法國人是不喫生煎鵝肝的,因為過去的衛生保存條件不如今天,而當時的養殖方法也不適宜食用半生熟的鵝肝。

當做菜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把食材拿來水煮火烤鍋燉而已,而是進入更深層的社會個人的文化內在思考時,所謂的創意菜才出現它實質的蘊涵和思維。

當60-70年代的廚師已然成為一代宗師,致力於更精純熟練的手法創作時,在他們手底下磨練成長的年輕廚師也開始出來闖蕩江湖了。這一代年輕廚師帶著豐饒創意的精神在法國的90年代掀起創意菜的熱潮,開發出創意菜的時代。創意菜考驗著廚師的手藝、創意、眼光、品味,以及如何融合不同美食風格的能力。這有點像… 羅浮宮裡能不能置放兩座仿自埃及的金字塔的難題:不同文化的元素如何彼此協調融合、相互輝映,進而達成對話,激出藝術的、現代的光芒?

無國界和無厘頭
大約在90年代開始,創意菜成為新的西方廚藝潮流,無國界料理在法國取代創意菜這樣的有些含糊的字。創意菜之始在於尋求新的口感味覺,而不在於為翻新而翻新、為創作而創作,顛覆傳統口味是手段,達到新的鼎鼐之味才是目的。年輕的廚師嘗試在傳統菜裡帶一點新味道,可能是法國菜不常見的一種香料或是不習慣的味道。沙拉的醬汁裡忽然跑出一股麻油香;pesto綠醬裡不在只是松子而是青花生或是烤杏仁… 創意菜因為經常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做菜理念,味道不見得討好,而做出來的菜可能也不是為了‘好喫’,就像藝術不見得都‘好看’一樣,但是無論如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喫過葡萄柚蟹肉餃、豬血腸煎扇貝佐黑巧克力醬等奇異詭譎的創意菜,雖不覺得好喫,但是都可感受到廚師在做菜時的一些心思上的蛛絲馬跡。

在一種簡化的意念下,所謂國界是一種料理裡的指標食材或做法,讓人一聽即懂得不必深究的符號,像公共廁所標示上的一男一女人像,全世界都差不多,到任何地方只要循著這個標誌,不必懂該國語文,就可以找到廁所一樣。比如日本的生魚片壽司、中國的大鍋火炒、印度咖哩辣醬、泰國的魚露粉絲、義大利披薩、美國漢堡、英國的炸魚薯條… 無國界料理非常像任意將兩三種文化表象很明顯的元素放在一起而已:大火炒蔬菜然後包在希臘pita麵餅裡;泰式酸辣魚湯裡放兩片黑松露;漢堡裡夾鵝肝…

我採訪法國廚師時,談到做菜他們很喜歡用Synthese這個字,意指整合、綜合、合成、構成,將一些元素組合在一起。但是這裡更強調有機的、內部的組織,而不僅僅是將不相干的數個元素放在一起而已。因此,在我的理解裡,無國界料理和創意菜的一線之隔是:內在邏輯,就是法國廚師很喜歡講的Synthese。

任意拼湊非常簡單,尋找內在邏輯的連貫卻需要一點心思。幾年前巴黎一家號稱法式日本料裡的餐廳曾經熱門一時,幾道菜確實叫人耳目一新:鵝肝壽司、松露味曾湯。可是沒有幾年就沒落得門可羅雀了。如果fusion是所謂的無國界料理,那麼我所知道的大部分無國界料理只知道無厘頭的拼湊各種材料元素,卻少有師傅懂得內在結構的融合。而fusion的真義應在融合的技巧優劣高低。

過去幾年我喫到的無厘頭料理其實不少:摻了焦糖的豆腐上頭擺覆盆子,再灑上糖霜;中式春捲裡包鵝肝沾魚露汁;地中海羊魚佐配苦味巧克力醬汁… 去年我在台北一家以無國界料理出名的西餐廳喫到一盤像稀飯的義大利燉飯!

沒有內部建構過程的無國界料理經常像是做壞了的一道菜,而愛耍弄’無國界’噱頭的通常正是那些不了解料理國界何在的師傅:一個無法將義大利燉飯做到彈牙程度的師傅只好胡亂揮灑香料轉移視聽。可以這麼說:當界線越來越模糊,也就是主體性越來越朦朧,越需要呼喊無國界來壯聲勢, 來僅抓流行 – 而正好顯示自己的文化心虛。無國界越來越像一種商業手段,一種無內容的流行口號,一種混淆身分主體性的錯亂料理。

Fusion的魔力(我實在不喜歡無國界這個字)只有在傳統廚藝紮實的手裡才是一張王牌,否則只是一張小丑牌。

無國界料理到底在強調它的創意還是無厘頭?端看師傅功力如何。無論如何,無國界料理在歐洲餐飲界已是末流了,有時候甚至可以拿來嘲笑一個廚師的手藝。


(未經許可, 請勿轉載轉貼)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兩天法國媒體已經開始對這個世界最知名的餐飲指南進行討伐. 先有一位自稱是剛離職且曾任16年的米其林密探出來爆料(請參考兩天前的世界報Le Monde和本週末14/02/2004的費加洛雜誌Figaro Magazine).

基於著作權的關係, 站長不好將原文翻譯給大家看, 但是費加洛編輯請來當前各大指南的主編共同列出他們心中的三星餐廳. 有趣的是, 他們列出一份應獲而未獲三星的餐廳名單, 以及已成三星而不值三星的餐廳名單. 站長在這裡貼出來給大家參考(站長對這份名單不予置評) :

我們等著這一波米其林醜聞的延燒發展, 請大家拭目以待...

以下是10位知名美食編輯名字, 括弧內為該指南名稱 :
Sebastien Demorand (Zurban), Jacques Gantie (le Guide Gantie), Claude Lebey (le Guide Lebey), Thibault Leclerc (Bottin Gourmand), Perico Legasse (Marianne), Vincent Noce (Liberation), Gilles Pudlowski (Guide Pudlo), Jean Claude Ribaut (Le Monde), Emmanuel Rubin (Optimum) et Alain Sarraute (Le Figaro).

已成三星而不值三星的餐廳名單(括弧內為得票數):
Les freres Pourcel, Jardin des Sens, Montpellier (7)
Taillevent, Paris (5)
Christian Le Squer, Ledoyen, Paris (4)
Les Crayeres, Reims (4)
Marc et Paul Haeberlin, Illhaeusern (4)
Guy Martin, Le Grand Vefour, Paris (4)
Jacques Lameloise, Chagny (4)
Paul Bocuse, Collonges (4)
Georges Blanc, Vonnas (3)
Jean-Michel Lorain, Joigny (3)
Marc Meneau, Vezelay (3)
Relais Bernard Loiseau, Saulieu (3)
Michel Trama, Puymirol (3)
Philippe Legendre, Le Cinq, Paris (2)
Marc Veyrat, Megeve, Veyrier-du-Lac (2)
Pierre Troisgros, Roanne (2)
Bernard Pacaud, L’Ambroisie, Paris (1)
Michel Guerard, Eugenie-les-Bains (1)
Antoine Westermann, Buerehiesel, Strasbourg (1)

應獲而未獲三星的餐廳名單:
Olivier Roellinger, Cancale (5)
Eric Frechon, Le Bristol, Paris (3)
Alain Dutournier, Carre des Feuillants, Paris (3)
Frederic Anton, Pre Catelan, Paris (3)
Philippe Etchebest, Hostellerie de Plaisance,
Saint-Emilion (1)
Regis Marcon, Saint-Bonnet-le-Froid (1)
Alain Llorca, Mougins (1)
Stephane Raimbault, L’Oasis, La Napoule (1)
Jacques Thorel, La Roche-Bernard (1)
Jacques Chibois, Grasse (1)
Oustau de Baumaniere, Les Baux-de-Provence (1)
Lasserre, Paris (1)
Duchesse Anne, Saint-Malo (1)

站長15/02/2004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新巴黎餐飲指南消息

今天站長閒閒坐露天座喝咖啡,順手看點法國最新的餐飲資訊。

即將出版的GaultMillau 2004目前已經向媒體先透露出其內容,早米其林兩個星期公佈,顯見今年兩大指南的戰火提前開打。根據站長的情報,先提供幾個重點給大家瞧熱鬧。

延續去年20分滿分的評價,GM 連續兩年給Marc Veyrat 20分的評價。去年這個分數被許多媒體譏為炒作話題,但是後來被Loiseau的自殺新聞給蓋過去了,今年繼續這個分數,咱們等著稍後看米其林出版後的媒體反應。

今年GM 的年度廚師出乎意外地頒給了布列塔尼的廚師Jean-Paul Arbadie(位在Lorient市的Amphitryon餐廳)。幾年來布列塔尼一直希望出現三星廚師,過去最被期待的是Olivier Roellinger,GM連續幾年給OR 19分的高分,卻始終無法將之推上三星寶座。站長去年遊歷布列塔尼,一度猶豫去吃OR還是Amphitryon。後來因為OR名氣實在如雷貫耳(19分),而Amphitryon似乎羽翼未豐(18分),所以終究選擇了OR。結果有點失望,根據站長那天吃到的東西,覺得他離三星還有點距離。

話說回Amphitryon。根據過去幾年GM和米其林暗中較勁的情況來看,難保GM提前公佈不是因為聽到某些內幕。換句話說,說不定Jean-Paul Arbadie將是2004年米其林的新三星廚師,GM只是預先加冕罷了。咱們等著看。補充一點,Jean-Paul Arbadie也是2004年版的GM中唯一被晉升成19分的廚師。

另外,比較受矚目的餐廳有:
1. 蔚藍海岸Grasse市的La Bastide St-Antoine餐廳升為18分。主廚Jacques Chibois一直被認為是叛客廚師集團裡最出色的成員,目前是米其林兩星,也是被看好未來三星的儲備廚師。
2. 巴黎Le Bristol餐廳升為18分。主廚Eric Fechon站長就不多介紹了,想必大家都聽過一點他的事蹟,因為當他還是一家小館子的廚師時,站長就把他寫進 [美饌巴黎] 一書中了。目前也是米其林兩星,有人預測不出五年,他將登上三星寶座。
3. Le Meurice餐廳。主廚Yannick Alleno是今年巴黎最受討論的廚師,暫時GM給予16分,米其林一星,可是根據站長年前去吃的看法,他的第二顆星星應該是囊中物。以他目前在巴黎的名氣,說不定今年米其林就會給他兩星了。現在的問題是他要花多久時間才那得到三星。
4. 去年的焦點餐廳Atelier de Joel Robuchon,GM 給15分的評價。

巴黎幾家值得去吃的新的小餐廳除了站長先前提過的Mon Vieil Ami之外,La Famille也在內。另外一家是Pre Verre,(8, rue Thenard 75005. 01.43.54.59.47 )。這家主廚看過[美饌巴黎]的讀者不會陌生,站長也曾寫進書中,就是’莫里雍小館’那個擅用香料的廚師 Philippe Delacourcelle。現在莫里雍小館已經頂讓給他人,PD出來開這家小館子,價格還比以前更便宜呢(25-30 歐元左右)。

兩週後即將公佈的米其林有幾個事情將成為焦點:
- 去年自殺過世的B. Loiseau的Cote d’Or餐廳是否會被摘掉三星。
- 米其林將如何看待用壽司吧台吃法國菜的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最後提供一則新的消息:由世界第二大廣告公司Publicis出錢,名廚Alain Ducasse監督,整修多年位在香榭大道133號的Publicis Drugstore今日開幕(2月5日)。據說內部全用玻璃設計,非常現代感。至於裡面那家由AD指揮的餐廳評價如何目前沒有任何記者吃過,所以靜候觀察。站長這兩天有空過去瞧瞧。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西南部小鎮Albenque每年從12月第一個週二至隔年三月最後一個週二都有一個松露市集。大約早上9點開始,生意好的話,半個鐘頭就結束了。今年的松露市集營業時間也超短暫,原因倒不是生意多好,而是今年松露大減產。

本週二在這個小鎮上出現的松露只有16公斤,少的可憐。從本季市集開市到現在,Albenque這裡只有133公斤的黑松露可賣,去年同時可是有1460公斤呢,雖然去年也號稱是氣候不佳大減產的一年,可是當時人們萬萬沒想到2003年夏天來了一個世紀大酷暑與乾旱,去年才八月時分,松露賴以維生的橡樹就出現焦枯現象,葉子都掉光了。使得松露產地的法國西南部2003-2004這一季的松露預計只有20頓,可能只有去年的1/2至1/3而已。

然而現在才1月底,未來還有兩個月的搶救希望。Albenque這個週末要舉行座談,邀請松露種植者來共商大計,如何搶救今年和維持下一季松露的產量。已經有人建議,因為松露需要濕冷的氣候條件才能生長,不妨考慮澆水。可是馬上有人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我就是曾替我的橡樹林澆水,後來,一顆松露都長不出來!原因是什麼呢?這位松露先生說:誰知道呢?不能用人力干預,這就是松露神秘的地方!

既然減產,價格當然上揚,今年每公斤產地售價高達650-700歐元,而去年只有350歐元。這個價格是一般平均價,松露也有等級的優劣,據說賣給三星廚師Paul Bocuse的是一公斤1100歐元的頂級好貨。但是這只是產地價,到了巴黎這樣的大城,要再變兩倍,市價要一公斤1300-1500歐元!

產量銳減,價格大漲,繼之出現的就是劣質品或膺品充斥市場,最常被指摘的就是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松露,一公斤只要20歐元,不過,其品質完全無法跟法國西南部相比。因為松露味道強烈,在好的松露裡混入差的,久之,差的也會沾上松露氣息,如果不是真正的行家,其實很難辨識這些外來的劣質品。

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知道:將一顆松露和幾顆雞蛋放進一個封閉的罐子裡放一夜,如果隔天的雞蛋沒有夠濃的松露香,表示這顆松露不是假貨就是劣質品。

像Albenque這樣的松露市集在整個西南部可能不下十來個,但是真正大餐廳的松露經紀人是不會在這種地方買的,他們有自己的管道,最好的松露通常都不會出現在市集裡,而是直接流入到全球各地最昂貴高級的餐桌上去。

但是,無論如何,想買越來越難得、越來越昂貴的松露,最好的方法是找有信譽的店家。像巴黎的Petrossiane,對於那些想買一兩顆回家裡自己試試做菜的朋友是比較有保障的。

最後,提供一個小小的數據:真正被生食的松露大概僅有產量的20%,其餘的80%都是被拿去做香腸、罐頭、肥肝、松露橄欖油、松露酒醋甚至是巧克力!

所以,想嚐到品質絕佳的松露要很多條件,光是荷包飽實是不夠的。

01/02/2004(資料來源法國解放報Liberation)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站長最近閒閒,又吃了幾家小餐廳。
覺得應該提供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 Vincent & Vincent, 60, rue Jean-Jacques Rousseau 75001
Tel : 01.40.26.47.63
這是一家剛開的義大利小館子,標準的法式trattoria。站長吃了他們的前菜anti pasti mixto 和四種火腿(copa、parme、speck,還有一種因為站長吃得忘我, 沒記住名字...)新鮮精采的烤蔬菜,切得極薄的火腿片(這些火腿一定要薄才好吃!)味道和義大利沒什麼兩樣,好吃極了。
主菜當然來個麵點:野菇醬汁Trucidi pugliesi,味道也是美極了!站長點了一瓶Lambrusco的氣泡紅酒,清爽宜人,一路喝下來,對味覺沒有造成負擔。
甜點站長來一客巧克力的panacotta,略略失望,因為巧克力醬沒有站長要求的高度。
可是這家價格便宜,這樣吃下來才28歐元,站長是抱著肚子回家的。

- Atelier du Maitre Alibert, 1 rue Maitre Albert 75005
這是三星廚師Guy Savoie剛頂下來的店,以傳統法國菜為主。站長吃肥鴨肝肉醬、鯛魚排薯泥和柳橙葡萄柚果凍,水準都很整齊。餐廳重新改裝後變得很現代感,而且也採用現在巴黎最流行的開放廚房,餐廳裡左邊有個大壁爐,右邊就是一個貼壁的大烤爐,一隻隻美味的烤雞就在那裡轉啊轉啊... 只有單點,沒有套餐,約40歐元上下。

- Anahuacali, 30, rue des Bernardins 75005
Tel : 01.43.26.10.20.
站長的胃口向來沒有種族主義,只要好吃,來者不拒。這是一家墨西哥菜,甚至有人說是巴黎最好的墨西哥菜。站長其實久聞其名,但是不太願意相信傳聞。這次嚐過,覺得應該介紹給大家。恕站長無法記住吃過的菜名,因為是墨西哥名字,已經超過站長的記憶範圍。站長留下一個食材很新鮮、味道很純正(香料雖多,彼此之間卻不會干擾亂用),而且份量很足的印象。重點是,價格也不貴,30歐元上下。在巴黎想換換口味,吃點非法國菜的,這是不錯的考慮。

- L’Atelier Berger, 49, rue Berger 75001
Tel : 01.40.28.00.00
創意的法國菜。在此站長先保留對他的評價,因為站長可能過不久要去採訪他,將之列入[美食天下]雜誌巴黎創意餐廳系列報導裡面。敬請期待。

另外,發佈幾家站長還沒空去嚐的、值得期待的新餐廳。如果有人搶先站長一步去吃,就上來跟大家分享囉:
- Aux Saveurs de Claude, 12 rue Stanislas 75006
Tel : 01.45.44.41.74.
這是站長與葡萄酒大師林裕森合著的[美饌巴黎]一書中’星網餐廳’裡的負責人Claude Lamain去倫敦跟三星大師Gordon Ramsay學成後回來自立門戶的餐廳。去倫敦取經之前,他就已經跟過Guy Savoie好幾年了。目前價格不貴,應該頗值得期待。午餐26歐元、晚餐30歐元。

- La Famille, 4 rue des Trois Freres 75018
Tel : 01.42.52.11.12.
主廚Inaki Aizpitarte出身另一家餐廳 Cafe des Delices。後者是巴黎另一家站長鎖定採訪的創意餐廳,菜的風格據說有點瘋狂,但是是有節制的搞怪:煎鴨肝佐味噌、百香果煎大蝦、辣椒巧克力等。單點35歐元上下。

- Caffe Minotti, 33 rue de Verneuil 75007
Tel : 01.42.60.04.04
這家高級義大利菜值得期待的主因是:主廚Nicolas Vernier是出身巴黎最好的義大利餐廳Il Cortile。聽說這裡的火腿臘腸水準一流,不價格也不低就是了。單點60-70歐元。

此外,關於巴黎義大利餐廳的最新消息是:在義大利已經擁有三星身份的主廚Gualtiero Marchesi正在重新整修他在巴黎的一星餐廳Il Lotti,目標是朝向二星邁進。大概也有三星的野心吧,巴黎美食界都在期待他重新開幕後的表現。

站長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