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之後書封最終版.jpg

感謝

編輯來信說[慢食之後]進入誠品健康生活類,擠在眾多塑身排毒苗條曲線中,排名第九。
金石堂和博客來也在前20名裡。
老實說,我非常意外,這本書的議題畢竟有點嚴肅,或許是剛好碰上這波塑毒起雲劑事件吧。
這幾天追新聞演變發展,心裡一直有個聲音:這個事件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希望至少這是個契機,
讓台灣人重新檢視我們的飲食型態,尤其是面對工業食品。

幾年前每次回台,總是有點喫不慣家鄉的食物,當時以為是水準日趨下降的緣故。
可是這幾年越來越相信是工業食品,是過多的添加物讓我不適應,
我們喫工業食品(包括外食)的比例實在太高了。
在台灣生活,不特別留意,一整天喫下的東西很少是"天然"的,
除了水果以外(還得是自己切洗的才算)。
從"美而美""麥當勞""摩斯漢堡"的早餐,到星巴克,西雅圖的拿鐵,泡沫紅茶,
到夜市小吃,零食冷凍食品,泡麵水餃滷味,到中央廚房出菜的餐廳... 

現代的食品危機比從前更難觀察知覺:農藥殘留,色素防腐劑,人工添加物...
這些都不是當天造成嘔吐腹瀉後遺症可以立即知道問題所在的。
甚至,等下一代的小雞雞尺寸不對,家人朋友得了癌症腦瘤,都還不至於懷疑到這些東西上去。
懷疑,也太遲了。

我不幸災樂禍,其實非常痛心。更不慶幸因此多賣兩本書,[慢食之後]的銷量如何我不在意。
可是我真的希望整個台灣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該得到相對的警惕和教訓。
政府公權力的檢驗執行,法令規章的修改更新,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環環相扣。
我一直都不相信食品安全可以單純仰賴製造者的商業良知或是道德,
除了要求公權力的徹底執行外,正確而完整的知識是自己的最佳防護。

感謝那些願意掏錢買書的讀者,希望這本小書給你們帶來一點收穫。

忠道


[慢食之後]終於真的上市了,非常熱血的行銷負責人將網路書店的連結傳來,
站長無法回台辦簽書,至少小站上要配合演出,打鑼敲鼓熱鬧一番。
據說還有數量有限的贈品,環保筷。
金石堂網路書店(贈品數量150份)、誠品網路書店(贈品數量50份)、時報悅讀網(贈品數量50份)、時報特約實體書店(贈品數量250份)

以下是各網路書店的連結,歡迎多加利用。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8&kmcode=2015380073597&Actid=wise&partner

誠品網路書店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0932031088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6473

時報悅讀網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oc(SellItems)&id=1VD003A&itemid=10


前言:本來沒有打算這麼早出來預告打書,雖然出版日期已經確定5月20日。
可是剛才看到一個讀者的私密留言,提到當年[慢食]一書如何影響她對食物和人生,
站長讀了非常感動。可是沒想到這兩天更有好幾個讀者也留言提到當年讀[慢食]的心情,
我不知該如何表達謝意,這本書要獻給那些不吝於鼓勵我的讀者(沒有浮出水面的也算)。

這篇序言登了兩天又封了起來,現在緊張大師編輯終於點頭放行。
再大聲說一次:站長要出新書了!(是在神氣什麼?這年頭阿貓阿狗都在出書啊~~)

找一個知名美食作家抬轎,對於這本[慢食之後]給的評語是:喜歡這本勝過[慢食]。
可是後面又補了一句:不過通常我喜歡就不太妙,去年博客來的百大暢銷榜
我竟然只讀過一本村上春樹....你看我的口味和大眾差距竟然這麼遙遠...
唉,感謝他的"預言"...
還是他的意思是:我的書會像村上春樹的?(想太多了...)

書中收錄的部份文章曾在本小站中登過,但是不少經過改寫增添,有些則是update。
至於新書內容,"族繁不及備載",請各位屆時到書店裡去翻翻。
喜歡的話,請大家告訴大家。
不喜歡的話,歡迎來本小站留言,理性幹醮。

遺憾的是,出書之際,站長在某地方過小日子,無法回去跟大家碰面。
與讀者相見的新書發表,非常抱歉,只好緣罄。



為地球養生 - 慢食之後序言

這不是一本飲食道德經,或是健康觀念實用手冊。就算你逐字背誦,早晚默唸,它不會讓你長命百歲,青春永駐,更不會驅災避難,辟邪抗厄,或是當選好人好事代表。這純粹只是一本自我思考的過程紀錄。真的要檢討,我的生活絕不是環保養生的最佳典範。

我不買有機食品,除非它好又便宜;我一件有機棉衣也沒有;我很少運動,每年跑步游泳的次數肯定沒有喫松露魚子醬多(還是我喫太多松露魚子醬了??);我喜歡spa按摩大於網球瑜珈,但是單車是我每天的交通工具;我不抽菸,但不介意飯後哈上一根好雪茄;我喝酒,但是只喝喜歡的;我也喫冷凍食品,櫃子裡有泡麵罐頭,炸雞薯條也不忌口。但是這都不是我的主食。我挑食但不偏食,什麼都喫,但不吃魚翅(黑)鮪魚,不喝可樂瓶裝水(除非在餐廳裡或旅途中)。在沙漠裡朋友好意買了一瓶可樂請客,被我婉拒,換來白眼一雙和謔笑一句:歹逗陣。

我喫健康食品,但是二二六六,數量比阿斯匹靈還少,吃到保存期限都過了;我不會養生,但是盡量避免人工添加物,包裝後面的食品成分表看得比誰都認真仔細。出門關燈,不用的電器我會把插頭拔掉,但不是全部(懶)。我不會拿洗米水澆花(因為家裡沒有花,兩盆蝴蝶蘭似乎非常厭世垂危多年了),但是會在洗澡的時候尿尿(我發誓,真的只有尿尿,省馬桶水);我討厭洗碗,絕少用洗碗精;我愛喫魚愛吃肉,法國的春季我大啖白蘆筍和草莓,冬天時我偏愛扇貝生蠔與海鮮。我常覺得自己喫東西最隨和,只要好喫的我都喫。

如果不是難以入口,我的餐盤裡不會剩下食物。上市場買菜前我會先瞧一眼冰箱,想想往後幾天會喫多少該買多少;雖然還是有不小心丟棄過期腐敗的食物,但我心如刀割,警戒自己。我貪便宜,但是努力不受"加量不加價、買二送一"鼓勵超額消費的誘惑;做為一個經常吃高級餐廳住豪華旅館,努力享受物質生活美好的人,我很珍惜所有的這一切。

朋友常常說我難搞,其實沒有。我知道我在做什麼。在能力之內,做對自己也對地球好的事。我做,但不強迫別人跟我做。但是我堅信,不是有錢就有更多的正當性去糟蹋自然,破壞土地,如果你的生活條件比常人強,你的責任也相對地多;如果你的學識職位比別人高,你的義務也同等地多。每個人出生時都是赤裸裸地不帶分文地來到這個世界,消費自然,耗損資源,享受一切,走的時候如能什麼都不留最好。如果不能,也不要讓這個地球更糟。

改變一點習慣和價值觀,並不像很多人想的多花很多金錢時間,或造成生活委屈困擾。其實沒有。以前我相信好喫最重要,現在我依然相信好喫最重要,但是這個好喫和以前有一點不一樣。

如果前作[慢食]是以文化觀察作思考的縱橫軸,這本[慢食之後]就是以時空觀念當探索的經緯線,關注我們的飲食習性在當今時空環境下的問題困境,還有思考未來。

我不是美食家,不是營養學者,也不是激進的綠色環保基本教義派,但是我愛這個地球,喜歡我生長居住旅行過或沒旅行過的地方,我敬佩那些尊重土地愛護自然的養殖者,希望在書本電視上看到的動物植物大海高山會永永遠遠地美麗下去,喜歡的食物料理以後的人也都世世代代有福享受。

這本書裡沒有很嚴密謹慎的邏輯推論,龐大完整的資料收集,或是真理的科學實證,大多僅是從我個人日常生活的體驗小事裡出發思考,瑣碎拉雜,不時流於自說自話。我不敢說自己的觀點都是對的,但相信它們值得想一下。

我很喜歡法國電視台Canal Plus一個新聞報導節目[蝴蝶效應Effet Papillon]。這個節目做的都是些偏僻冷門的非主流題材:非洲某部落仍有追捕燒死女巫的迷信劣習,導致許多無辜女子遭受迫害;印度某小城鎮成為變性人中心,一位印度王子挺身照顧他(她)們爭取權益;南美某山區為種植毒品土地爭地盤,幫派間鬥毆拼殺;或是某第三世界國家如何剝削童工,非法移民如何偷渡。節目名字來自一個真實的物理現象:地球上某個角落一隻蝴蝶翅膀的輕微揮動,可能造成地球另一端巨大強烈的風暴。這稱之蝴蝶效應。

我知道台灣很小,個人的能耐有限,傾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之力節省再多的資源能源,一年的努力恐怕都不及大陸十三億人口一天的浪費揮霍。我的能力輕微,無可能改變世界,但是我相信蝴蝶效應,所以也許一本小書,可以說服幾個人跟我一起相信。而據我所知,全世界這樣的人到處都有,且越來越多。我真想用[蝴蝶效應]當書名,雖然顯得臭屁自大,但是主要是擔心讀者不懂,賣不出去。取名[慢食之後]當然是讓大家思索一下,慢慢品嚐食物,建立品味生活之後,是不是還有別的。

我是經常旅行的人,是think global, eat local的信徒。

能源政策,漁獲配額,垃圾分類,每個地區國家有各自考量的政策對策,可是如果你喜歡乾淨的山,管它是在瑞士還是西藏,你都應該同樣喜歡;如果你喜歡河水清澈,無論是濁水溪還是黑龍江,你都該一樣喜歡。高山大水是沒有國籍疆界的。大愛,也是。

我常常覺得我們的媒體沒有盡到該有的社會責任。激凸小三露點事業線的版面篇幅比保育有機減碳生態多很多,如果你只看前者,你的國際觀大概也只有D罩杯或是丁字褲那麼大。如果你看山看海,觀天觀地,你的世界觀會比較大些。如果你看得高看得遠,你也可以讓你的孩子看得高看得遠。

我是最近才在[西藏生死書]裡讀到這段驚心動魄的話:我們到底還需要多少類似的警告呢?"現代工業社會是一種瘋狂的宗教。我們正在剷除,毒害,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統。我們正在透支我們子孫無法償付的支票… 我們的作為好像我們是地球上的最後一代。如果我們不從心靈,心理,見解上做一番徹底的改變,地球將像金星一樣變得焦炭而死亡"。這本書於一九九二年出版,今日讀來仍然警惕,然而,二十年過去了。

容我說句大話:這本書希望我們一起,為自己,也為地球養生,就從自己眼前的盤子筷子開始。

最後,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康健雜誌,這本雜誌是我知道的台灣社會對飲食智慧,健康概念做最多努力與報導的媒體。還要感謝時報出版的李采洪,沒有她不棄不離的鞭策與耐心,不會有這本書。


(未經同意請勿轉貼轉載文章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