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肉.JPE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是西藏羊肉)

在法國朋友家吃飯,兩個六七歲的小孩非常不耐煩,餐桌上坐不住,身子在椅子裏扭來扭去,刀叉在盤裏撥來弄去,剩的幾根軟薯條一小塊冷牛肉已經變成玩具了。法國朋友很在意餐桌禮儀教育,堅持東西沒喫完不准下桌。

這一幕已經持續了半小時,朋友還是耐心地對孩子說:「你知道,東西沒喫完明天老天要下雨的!」我一聽,當場噗嗤笑出來,心想:下雨跟這盤沒喫完的食物有什麼關係?朋友跟我解釋,她小時候父母都是這樣說的,也不知道為什麼。下雨又不是逞罰,也算不上恐嚇,小孩也不覺得與東西沒喫完的行為有關,經常還反問:真的嗎?

我倒是記得小時候祖母總是恐嚇我:沒喫完的以後都存在天堂的個人餿水桶裏,要吃掉在世時沒喫完的東西才能進天堂。那個時代家家都有回收廚餘的餿水桶,定時有人來收集去餵豬或是做堆肥。餿水桶酸臭難聞,對小孩的我來說,拿剩菜剩飯去倒就已經是件痛苦不堪的事,別說想像將這一大桶吞掉了!

於是我被教育成一個很少在盤裏碗裏留下食物的人。後來發現我這一代的孩子很多都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那個時候"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常出現在課本裏作文裏,是口號是標語,同時也是很實際的生活教育,學校裏總有來自農家的孩子或是家境較差的,即使未曾體會農事辛勞,也知道食物得之不易。


藏香豬.JPG
(西藏藏香豬)

我的祖父母一輩極少說起從前日據時代或戰爭時期的食物有多匱乏,我的父母也不太說起他們渡過的物資貧窮的童年少年,他們只是身體力行,做到珍惜一針一線,一飯一粥。浪費食物幾乎是件敗德的事,要遭受道德和精神上的逞罰的。以時代的軌跡來看,法國朋友小時候和我是差不多的,兩邊文化都有不准浪費食物的教育傳統。

然而這個道德教育在現代社會中,尤其在開發國家或是物質不匱的社會中,早就蕩然無存了。八十年代的消費經濟當道,鼓勵生產,也鼓勵消費。消費是為了經濟成長,惜物反被視為吝嗇,儉約被認為不懂享受。

不僅如此,越來越工業化的大量製造生產,讓人遠離自然土地生產線,當食物不再是透過人手經過愛心製造出來的,享用者不曾參與中間的艱辛過程,自然沒有珍惜之感。再說,工業品物廉價賤,更沒有理由珍之惜之。反正,再買就有。

過度消費和過度生產,互為裏表。浪費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社會習慣。

世界糧食組織最近公佈的一項報告裏指出:全世界的食物有四分之一在尚未消費前(烹煮)就直接被送進垃圾桶丟棄,在全球仍有13%的人口處在饑餓狀態時,這個數字實在教人震驚!


PICT0034.JPE
(這道菜叫人蔘果也是在西藏喫到的,根莖類植物,喫起來像豆子花生,微甜,非常好喫)

這份報告舉了一個小例子:比利時Wallonie地區平均每人每年丟棄15-20公斤的食物。布魯塞爾大都會區的家庭垃圾中有8%是被丟掉的可食性食品。換句話說,每年這個地區有一萬五千噸的食物被當成垃圾,平均每人丟了約1.5公斤的食物。有趣的是,同樣的報告分析,比利時每戶人家每年直接將等值174歐元的東西丟到垃圾桶裏!

"丟棄食物"背後所代表的不只是將食物當垃圾而已,還包括生產,製造,運輸,保存時所消耗的能源,水源和人力,所需的農藥,肥料對土地造成的影響,更形成處理垃圾增加所需的能源水源消耗。

浪費食物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個人式的道德教育問題,而是經濟,能源,環境,社會的多重耗損,歐盟報告分析,全球氣候異變因素裏,食品的生產製造運輸和保存造成的影響占20%,這已經是個全球性人類史的問題了。

英國一份報告也指出,食品浪費不是僅僅個人行為,超市和工業製造商所丟棄的食物更驚人。在機器生產製造過程裏,有30-40%的原料或產品被丟掉,因為不合超市或生產標準而未出售丟掉的食品每年高達五億噸!

事實上,食品浪費的現象幾乎全球化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源研究機構l'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l'Eau de Stockolm (SIWI),世界糧食組織(FAO) 和國際水資源管理中心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 (IWMI)合作的一項研究更細膩地指出貧富國家浪費的差異。

這項研究名為[從田間到餐盤-減少食物煉中的損失與浪費]« Du champ à la fourchette - limiter les pertes et le gaspillage dans la chaîne alimentaire »中指出:貧窮國家的浪費多半在抵達消費者之前就損耗掉了,15-35%浪費在田野種植裏,10-15%浪費在製造運送和保存過程中。富有國家在生產中浪費較少,但是一般人民丟棄的量高很多。以美國為例,30%生產的食物最後是被丟掉的,其總額高達500億美金。一位參與研究的專員說,這些食品浪費光是耗損的水資源就像讓水龍頭的水一直流,相當流失了四十兆公升的水,這足以供應五億人口每年的生活用水!而法國,根據估計也有至少30%的食物是被浪費掉的。


手撕牦牛肉.JPE
(西藏手撕牦牛肉)

過去幾年我一直撰文批評反對"吃到飽"和Buffet自助餐的消費現象,這些通常是次級的食材,也多半是缺乏手藝的東西,既無美味又沒有文化,說穿了,就是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品質,"吃到飽"往往只是一種空虛的飽。今年夏天走了一趟北京西藏,主辦單位熱情招待,我觀察到的卻是另一種更深層的社會心態。

招待單位每天每餐都是宴席接待,流水席般不斷地上酒上菜,一桌十幾道大盤料理和小菜,受寵若驚之餘,餐後看著很多東西根本沒有動過,有時整盤直接撤下,心中不是沒有感慨的。中國人講究面子,請客怎麼可以太寒酸,總得擺點氣派出來。就是這一點點虛無的面子與氣派,造成無謂的巨大的浪費。每天我們這些客人常常喫得飽脹難受,有人擔心膽固醇,有人害怕高血壓,有怕胖,有怕消化不良,就是沒人怕喫不飽。

說句真心話,同樣的料理,數量就算少一半,我們仍可感受主人待客的心意。真正的熱忱未必要用量來表現。如果從整體社會水準來看,社會貧富的差距仍很大,中國更沒有理由做這種浪費。


百菇鍋.JPG
(西藏川菜百菇鍋)

我不知道小時候臺灣那種"進天堂前喫掉生前餿水桶"的道德教育是否也曾在大陸出現過,但是我知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思維確確實實來自傳統的中國生活文化,是那個時代的台灣社會的生活教育,可惜現在很少有父母如此教育小孩珍惜物資,珍惜所有。現在常常聽到,中國社會富起來了,然而富有未必要以浪費來表現。富有可以用回饋,用救濟,用分享,用愛心來表現。台灣浪費食物的方式不一樣,也還是浪費。

有時看到那些讓人痛心的無謂浪費,我難免會想:也許貧窮是最佳的環保條件?

在朋友家喫飯那天,我當然沒有把這些數字和糧食組織報告說給朋友的孩子聽,倒是把天堂餿水桶的故事說了,兩個孩子聽得睜大了眼睛,半信半疑地看著我,又看看盤裏的食物。我也看著他們的眼睛,微笑著,很堅定地點點頭。不到一分鐘,盤子淨空,孩子被允許離開餐桌,一溜煙跑回自己房間玩去了。

{本文原刊於[康健]雜誌。圖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貼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