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故事從作者在飛機上被認出其即將擔任餐廳評論的身份而決定喬裝打扮密探餐廳開始。這個起頭就夠讓讀者拍案驚奇,欲罷不能了。而往後書中一連串奇趣橫生、精彩連連的餐廳經歷絕對可以讓人讀到廢寢忘食。

美食密探或是評論家是非常叫人好奇也讓人羨慕的工作,本書作者Ruth Reichl曾任影響力舉足輕重的紐約時報首席餐廳評論家,她把自己的經歷寫得高潮迭起,把食物寫得芳香撲鼻,把人物寫淋漓盡致,本書是閱讀和想像的豐盛宴饗。

然而越深入這個繽紛美味的美食評論世界,我們越感到作者嚴謹認真的專業態度。餐廳評論家是個特權身份,揹負著面對讀者大眾的社會責任,作者有意識地小心翼翼地不去濫用這個特權身份,樹立專業信任。作者並沒有用一種高高在上可以對紐約最昂貴高級的餐廳主廚頤指氣使的美食家身份在享用美食大啖特權,而是處處將自己設身為一般民眾,甚至是卑微不起眼的老太太。

對照國內部分美食名家媒體搞特權飯團,讓原本已經沒有什麼客觀權威可言的台灣美食評論和餐飲業結為一種利益共犯結構的現象來說,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書中還寫到很多美食以外的細節,人生的細節。作者穿插同事間的感情,與母親的記憶,紐約城市裡各種人物味道影像。我們漸漸感受到,更耐人尋味的不是餐廳,不是食物,是那些精彩的生命細節。作者細細描繪周遭身邊的人,敘述自己如何費盡心思喬裝飾演一個虛構的個性或是實際存在的角色(比如裝扮成過世的母親 – 一個作者非常不喜歡的個性的人),而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角色又如何造成作者的內心起伏掙扎,逼視隱藏的自己,終而體悟到生命的本質。

而食物最終影響了人,由外到內。當作者丈夫指出作者因工作的喬扮已經讓她變成一個”以前所取笑的那種人”,美食評論變成一份不值得”連人都賠進去”的工作時,食物和特權的滋味也就變質了。

書中有對資本主義的省思(「為何我不贊同我在做的事」),安排權貴吃飯的誇張準備和荒謬排場(「陪董事長龐奇吃飯」),媒體報界的勾心鬥角,也有星象學家指點人生迷津和感人的市井小人物(「艾德-樂凡,最後一個對紐約最懂行的人」)。對了,還有食譜,作者在每個章節後都列了一份簡單好做的食譜(而不是深奧艱難的作法),讓讀者可以在閱讀想像之餘,自己動手創造美味。

這是一本結構相當完整的書。情節懸疑誘人,筆法幽默風趣,讀者可以看到評論家匿名或以本名去試吃餐廳的幕前幕後(過程與後來評論的相互對照),看到人生許多意外的轉折(好友同事罹患癌症),像多重鏡子互相反照,鏡內鏡外,有不同的層次、角色、觀點去比較思考。思考的對象不僅僅是食物,還是人生。是生命裡無窮無盡的虛虛實實,重像疊影,迷離虛幻又真實可觸。

這也正是這本書能夠超越美食層面成為一本展現生命深度的作品的原因。



起因:這篇短文是應遠見文化出版的[千面美食家]一書所寫的序文.
當時編輯來信限制一千字, 所以寫得左支右絀, 許多好處難以言盡.
書比站長的短序介紹要精彩很多.
閱讀寫序之際, 讓站長非常感概的還是,
我們的社會何時可以破除當前這種媒體美食名流各說其話, 各謀己私的現象,
而建立出一個經濟文化皆成熟的社會該有的客觀的權威的飲食評鑑系統?
這幾年站長應邀在兩岸寫了幾篇關於米其林或是美食評鑑的文章,
顯示不論是台灣還是中國都開始在思考這個可能,
也出現這樣的要求和期待.
然而, 許多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期待也仍在期待中.

站長非常樂意推薦這本書, 除了書本身好看以外,
也希望能讓大家去思考:我們現有的餐飲評鑑是個怎樣的狀況?
未來我們又希望有什麼樣的制度出現
讓我們的美食文化更深遂精采.

(還是這句話: 未經同意請勿轉貼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