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留學美國,回台後任職某大公司副董,位高權重,平常忙碌得很,大陸歐美全球各地沒有時差地飛行開會,幾年前生了個女兒,年過四十,才忽然意識到女兒已經快五歲了,大部分時間都沒在幼女身邊。朋友忽然覺醒,請我代訂巴黎迪士尼樂園的旅館門票,想為女兒慶祝生日。

朋友人帶著興奮的妻女到歐洲,日內瓦、里昂、土魯斯… 邊開會邊陪妻女遊歐,一路到巴黎楓丹白露。我在楓丹白露跟他們接頭後,第一件事是陪他們找藥房。朋友太太買不到一種他們一家三口天天吃的一種健康食品 - 酵素,她說:「這是法國製的啊,怎麼法國反而沒賣?」果然,撕開的中文標示下面就是法文原文標籤,成分,說明,製藥廠商一應俱全。

除了不熟悉的成分專有名詞,我特別仔細看了服用注意說明與事項:六歲以上孩童才可食用, 每次兩顆,每日不超過八顆最高限量。一週後狀況沒有改善應停止服用,就醫治療。不過這一點在中文標籤上沒有標示,我譯給朋友太太聽,她說,在台灣醫生說可以啊,女兒從三歲開始吃了。

藥品是一個特殊的規範商品,每個國家的管理進出口都有不同的規定,而且健康食品和藥品又是兩種管理分明的商品。因為某種原因,法國生產的可能僅出口某些國家,反而在法國本地不見得有售,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這明顯是藥品,雖然不需醫師處方就可購買,但絕不是(健康)食品。

每天一家三口就要24顆,一瓶20顆裝的怎麼夠?朋友太太問:有沒有50顆或家庭號裝的?沒有。那就買十瓶好了。抱歉,藥房沒有那麼多存貨,如果確定要的話,可以調貨,明天來取。

法國怎麼這麼落伍?又沒有大瓶裝,又沒有足夠存貨,叫消費者怎麼辦?朋友太太一邊嘀咕一邊失望地走出藥房。我在旁邊看得有點茫然不知如何解釋。沒有大瓶裝當然是因為這是藥品,不是糖果食品,是有限制服用的。沒有足夠的存貨,很可能暢銷缺貨,也可能是不暢銷而少進貨,而依我看後者原因居大(因為藥房藥劑師沒聽過這款藥品,還用電腦搜尋了一下)。

這個經驗已經讓我非常吃驚了,往後兩天我陪著朋友一家三口,觀察到了一些讓我瞠目結舌的現象。我們在餐廳用餐時,朋友太太帶了一盤水煮青菜來餵女兒吃。我看到這個五歲小女孩對食物一點都不感興趣,還不時將餵進嘴裡的東西又吐出來。上甜點時,我很熱心地想讓她嚐嚐冰淇淋,朋友夫婦告訴我,平常女兒是禁吃甜食的。

我聽到下巴掉下來了。

然後我逐漸瞭解這對夫婦是如何管制五歲女兒的飲食:絕對不准吃甜食,因為會蛀牙。還有,幾乎不吃肉或脂肪類,幾乎只吃水煮蔬菜(在超市買蔬菜用電湯匙煮)。不吃鹽,因為醫生說,一般蔬菜等天然食物裡所含的鹽分已經夠了,不需另外添加。

所以這個女孩是靠不加鹽沒有任何調味的水煮蔬菜維生的?朋友太太說:我們都吃得很清淡,很自然健康。

我絕對相信朋友女兒是個極端的例子,不是台灣社會常見的通例,但是也足以讓人思考,什麼社會環境出現這樣的觀念。夫妻兩人都是高學歷高所得的社會菁英,對兒童的教育非常用心,否則不會如此在意女兒吃的食物,可是… 這中間哪裡不對了吧?

健康本是飲食最神聖的標的,在餐桌上我們最常聽到的是這樣的句子:「吃這個,對身體好。」「嚐嚐這個,對皮膚不錯喔。」「你一定要試試看,補眼睛(或補血補元氣補精力)!」所有吃喝的動作,全在下意識裡被簡化成”對身體好”(健康)的目的。吃飯和吃藥只是經常一線之間(食補、藥膳、養生),而且還界線模糊,互相跨界代用。而當下的天平卻漸漸傾向拿藥當飯吃的怪異現象。

讓我們重新回到最原始吃飯和吃藥之間目的的差別吧?吃藥是為了治病,不是為了藥好吃,或是靠吃藥為生。吃飯則是為了吃飽,然後是為了好吃,為了享受感官上的一種愉悅。而所謂的健康食品,至少在歐洲在法國,是補充營養而非主要的營養來源。既不在於治病亦不在於”當飯吃”,而是在補充不均衡的飲食和營養攝取中匱弱的部分,但決無法取代食物本身好吃愉悅的功能。再說,健康食品不是食品,部分營養攝取過多造成身體負擔,更是不健康。

我小時候經常要被迫吃魚肝油健素糖,那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的產物。然而今天更可怕,更多的科技產品用各種方法告訴我們,這些顆粒藥丸,這些膠囊口服液,是如何地由最新技術發展出來,讓人更健康。吃一顆維他命一日所需的營養都有了;吃兩粒某某膠囊等於吞下多少克的靈芝黃金蜆。

我們對”健康”的詮釋是不是有些過度了?有時似乎根本扭曲健康作為一個完整意涵的概念。許多時候過於信賴商品廣告,健康等於營養,等於健康食品,等於該吞哪些”健康食品”。”健康”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理念 – 均衡飲食、定期運動、保持愉快心境、充足休息… - 而是一個被無數商品廣告金錢利益挾持的心理恐懼。

追求身體健康是對的,但是必須是這個理念本身是”健康”的。中庸是我們的傳統理念,但是我們當下對健康的想法卻是非常偏執,甚至病態。朋友的作法在我眼中完全不健康。

我常覺得這一代的父母是在被無數的商品廣告的恐嚇威脅擺弄在當父母的:「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增加抵抗力!」而盲目地聽從廣告詞的指揮,填餵孩子各種奇怪莫名的營養品維他命。

廣告不是資訊,別把廣告當資訊。

在今日都會發展的時代,親自下廚的媽媽越來越少,有時有外勞做菜已經是很幸福的事,就別提所謂的媽媽的味道了,很多人的”媽媽的味道”已經被小吃自助餐替代了。而親子之間失去一個食物這個聯絡感情與感官的管道,也就失去了對食物對味道的熱情,也就失去了對生產食物的土地的感情。在曖昧模糊的”健康食品”中追求健康的我們,是否同時在逐漸失去對食物的感情,生命的味道?

培養孩子對食物最原始單純的樂趣與品嚐美味的愉悅吧,尤其是孩子的各種感官味覺正在發育成長的階段。美味帶給人身心上的享受快樂無法衡量,而這也是一種該從小培養的能力。

做菜給孩子吃,跟孩子一起做菜,讓孩子陪你上市場,陪你一起挑菜一起聞蔬菜水果的味道。帶孩子去大自然看豬是如何養出來的,蔥是如何長出來的,蘿蔔是如何從土裡挖出來的。

食品是一片魚一片肉,是一粒米一塊豆腐,尤其是那些經過愛心調製出來的,健康你的身體也健康你的心靈。真正的健康是快樂,是無法濃縮在一顆最新科技製作出來的藥丸裡的。

(本文原載於[康健]雜誌. 未經同意請勿轉貼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