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帶了一盒鳳梨酥來巴黎給我:「我媽媽家的糕餅店做的,嚐嚐看,很多人都說還不錯。」有好東西我欣然接受。過兩天,朋友打電話來問:「那鳳梨酥怎麼樣?還喜歡嗎?」我說:「不錯啊,至少吃得出真正鳳梨的味道,絕大多數的鳳梨酥不是冬瓜糖就是香精的味道呢!可是我有個小小的疑問:盒子上面的成分表好像不是很完整,上面寫:麵粉、奶油、膨鬆劑、鳳梨、糖、鹽和… 調味料!」

哪些調味料?我不喜歡這樣寫的不清楚不的產品,尤其是那些我要嚥下嘴裡,用身體去消化吸收,最後會進到我的血液腸胃心臟腦袋裡的東西。”調味料”一詞,有寫等於沒寫,請告訴我,我會吃進什麼?

我是花很多時間在超市讀東西的人,或是更明確的說,讀產品成分表。和朋友逛超市。朋友推著籃車一路趨前,不久堆滿一車子的東西要去結帳,轉頭看,我還留在五分鐘前的架子旁細看一盒餅乾或是一片巧克力。朋友繞回來問我在看什麼。我指指盒子:成分表啊,滿有趣的。朋友問:成分表有啥好看的?

成分表才好看呢!你知道買的洋芋片是洋芋粉粉合成的還是整顆馬鈴薯切片的?是用橄欖油花生油還是葵花油炸或是混合油炸的?含有多少鹽份熱量?那片巧克力有多少比例的可可?是純可可脂還是混了植物油?有添加卵磷脂嗎?加的是天然香草還是人工香草精?加了防腐劑?色素?人工糖精?果汁是濃縮還原還是天然原汁?優格是奶粉調泡還是天然鮮奶?還有越來越多一般人看不懂的像偈語梵文又像生化科技的奇怪的字眼和名詞。

對我來說,食物成分表簡直是佛家”一沙一世界”的徹底體現。可惜,不是所有微觀的世界都是”一花一天堂”。工業食品尤其如此,經常讓人讀得驚心動魄。

比如,我剛買的這一袋比其它品牌貴一些的洋芋片。陽光般橘黃色的紙袋上畫著可愛的黃色太陽,幾片炸得金黃油亮的薯片圖樣,非常誘人。右下角有幾顆綠色橄欖圖案周圍一圈字體:con aceite de oliva(西班牙文:和橄欖油)。產品名稱也是大大地寫著:Patatas Fritas con aceite de oliva(橄欖油的炸薯片)。

“用橄欖油”這個字樣成了這份商品最大的賣點,我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衝動買下這袋薯片有不少是衝著”橄欖油”這幾個字,以及這個字後面長久以來蘊含的”橄欖油=健康”的意識型態。細看後面的成分表,橄欖油含量僅有4%,而葵花油含量卻高達34%。嚴格來說,廠商並沒有欺騙,是橄欖油這個字在作祟,而生產行銷者知道如何操作這種消費心態,讓你掏出口袋裡的鈔票。

產品成分是瞭解你所消費的產品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產品名稱,標籤圖案,放大字樣… 很多不是資訊,是廣告,是賣點,是要你掏錢消費的”陷阱”。

前一陣子請幾個台灣朋友來家裡吃飯,朋友看我從冰箱裡拿出一瓶台灣醬油,一臉狐疑地問:醬油幹嘛放冰箱?我倒了一點到鍋裡正在開始咕咕冒泡的麻婆豆腐後遞給他看:上頭寫的,開瓶後請放冰箱冷藏。他拿去一看,大吃一驚說:我家從不把醬油放冰箱的!醬油不就是發酵過的東西,含鹽量高,不易變壞嗎?我一邊攪拌豆腐,一邊悠悠地說:你家大概都買加了防腐劑的吧?說著,我又從冰箱裡拿出另一瓶日本醬油遞給他:這瓶也是這麼寫的啊!

那天我們的餐桌話題就圍繞在產品成分表上。那天晚上我的另一個發現是:多數人買東西看製造日期、有效期限,很少人看成分表的。我沒有統計數字,但是略略統計周遭的朋友,法國人和台灣人一樣都不太看成分表的。

為什麼那麼不在乎我們使用消費或是食用的東西呢?或是用另一個方式來問:為何我們那麼不在乎拿什麼塗抹清潔自己的身體,拿什麼餵養小孩?

一個法國朋友解釋:某個角度來說,這是好現象,表示這個社會對國家的衛生條件、生產標準有一定的信心。沒有人會認為在超市隨便挑一包米一盒牛奶會是含毒或是致命的。

話似乎沒錯,但是我以為這更是教育的問題:從沒有人教育我們去解讀或閱讀產品。而隨著越來越進步的製造技術和越來越多的人工添加物,還有,越來越多的黑心產品或食品醜聞,我們是不是該對產品標示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希望標示越來越透明?

其實許多時候我最在意的是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防腐劑、人工甘味、糖精、味精、甜菊素…以及族繁不及備載的色素編碼和無人看得懂的名詞。本文裡不擬討論各種人工添加物對人體的影響,畢竟我不是科學家醫師或營養師,我只是不想吃太多人工化學的東西。幾年的心得發現,人工添加物的花樣種類簡直隨著我們發現宇宙的星體數字一起大量增長。不想吃到無添加人工物的食品快要接近天方夜譚了。

人工添加物都有一個標準含量,各國因國情其標準也經常不一,最近被討論得非常熱烈的瘦肉精,台灣和美日的標準就不一樣。但是提升一國的食品水準不應將這些人工添加物以低標看,認為只要不超過法定含量就行,而是應該盡量減少使用。但是我發現廠商在生產上卻是偏向逼近添加物極限,以圖其商業上的便利(更不易腐壞,更具賣相,更有味道,更鮮豔美觀…)。似乎,只要不吃死人,愛加多少加多少。許多夜市賣場裡的量販食品,因為是整批整批的任消費者自選秤重,更是徹底逃避掉成分標示的透明性。那一堆堆色澤豔麗的牛肉乾或是魯味蜜餞總讓人有點不安:我不相信黑心商人到處都在,但也絕不相信一個都沒有。

政府的法令管制和商人的職業道德之後,消費者的自覺警惕和謹慎小心是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唯一消費者可以自己掌握,保護自己的:當你看到成分標示時請仔細想想,這是你願意讓家人小孩吞下肚裡的東西嗎?當一袋牛肉乾豆乾糖果餅乾裡的防腐劑色素人工調味比維他命多時;當一瓶掺滿人工糖份香精和色素的飲料果汁優格果凍裡的營養價值遠低過一瓶水一罐牛奶時,還值不值得呢?

在我們這個越來越工業化的時代裡,產品工業化已是無可避免的,但是相對的,我們也有比以前更多的保存儲存食品的選擇和技術。多瞧一眼產品標示的舉動並非為了造成杯弓蛇影的心理恐懼,而是希望讓更多的資訊透明化。你可以用一個小小的動作讓生產者少放一點防腐劑,讓我們的下一代少吃點色素。

而且我也相信,越少人工調味的干預讓食物更健康,也讓食物的品質更提升,也提升我們的飲食水準。

(本文原載於[康健]雜誌. 未經同意, 請勿轉貼轉載)

圖片說明:與本文無關, 此為站長最近在智利的Valparaiso度假勝地吃到的海膽. 智利人吃海膽不是一片片上的,而是整大盤數十片上桌的。佐配一種以切碎紫洋蔥的酸醋汁,碘味濃重的海膽用這招倒是不錯,站長一口氣很豪華地給它吃掉十幾片,每片都有生魚片那麼大,搭配當地用sauvignon blanc釀的白酒,吃起來格外豪爽!(反正有人請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urgog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